魏建军,第二次芯荒吹哨人!

Myautotime

5661阅读

11-05

美国大选前夕,《华尔街日报》 日报爆出:随着华盛顿收紧规定,美国芯片工具制造商正在切断中国供应商的供应。

《华尔街日报》的地位,相当于美国的《人民日报》,是妥妥的国家官媒。

时间线再稍微往前拉一点,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关税,把一票中国品牌打的措手不及。

如果把时间线拉到更微观的汽车圈,那么这就跟老魏接受的几次专访的时间线对上了。

那阵子,老魏应该是接受了三次高规格的专访:一次是新浪财经,一次是央视,第三次还是新浪财经。

对于中国汽车,老魏在这三场直播中讲了很多。像老魏这种级别的车圈大佬,他的很多话需要好好琢磨,他的很多判断,需要让子弹飞一会。

现在我认为,老魏的部分观点已经得到了验证。

在谈到中国品牌的外部环境上,老魏很多话都是点到为止。

比如老魏说:中国电动车在核心技术上其实没啥优势,动力电池、电控、甚至芯片都是依赖国外。

你看老魏专访时候的神态,他是很冷静的,不带任何情绪的判断,就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就说老魏这是泼冷水。

比如科技圈知名人物项立刚的强烈反驳:明明我们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油车三大件我们是可以勉强自给自足,但汽车从油到电之后,芯片又成了智能电动汽车罩门。

比如小鹏P5,几年前的车,用了差不多1800颗芯片。现在保守估计,一台主流的新能源智能车至少得需要2300颗芯片。

更可怕的是,中国车规级芯片自给率仅有10%。

数据是不骗人的,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超过90%芯片需从国外进口,计算和控制类芯片依赖度更高达99%,功率和存储类芯片依赖度达92%。

从全球市场来看,主要被英飞凌、NXP、Microchip、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等国外头部厂商所占据。

也就是说,一部车只有200多颗芯片是我们自己的,剩下的2000多颗都是外采的。

9月23日,老魏发了一条字数不多但事儿挺大的微博:长城汽车培育的中国第一颗开源RISC-V车规芯片,紫荆M100成功点亮,这颗小小的芯片意义重大。

实际上,紫荆M100是一颗MCU芯片。

MCU是作为计算单元被集成到大算力SoC芯片里,负责强实时的逻辑控制,也可以单独做成产品,服务于车灯控制、门窗控制等低算力需求场景。

大家或许有所不知,在前几年那场芯片荒中,缺货最多的就是MCU芯片。这场芯片荒一度引发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动荡。

——长城汽车做MCU,显然是在做第2次芯荒的准备!!!

11月4号《华尔街日报》爆出来的这个猛料,再次印证了老魏的判断。

老魏的预警言犹在耳,不到两个月,回旋镖就已经从太平洋的那边扎到了太平洋的这边。

欧盟关税壁垒,只会影响我们的销量。

美国芯片战争,却会影响我们的产量。

芯片,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七寸,一旦被拿捏住了,那么不是一家企业,两家企业难受,而是全行业难受,整个市场都难受。

昂撒人已经转变思路了——我没办法让中国主动出清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但是我可以被动捏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繁荣。

老魏接受专访并不只是向我们布道,更重要的是,他在很委婉的提示,预警,中国汽车产业要做好——应对第二次芯荒的准备。

普罗大众,总是会迟一会才能理解——吹哨人的苦心!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