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奔驰一键7连 携手共赢共享未来|进博TIME

汽势

5982阅读

11-06

汽势Auto-First|萧黄庄

七次全勤参加进博会的梅赛德斯-奔驰,在2024年进博会上不仅带来了数量创新高的车型,更表态持续投资中国市场,深化本土布局。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Hubertus Troska)表示,依托中国市场,进博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博览会之一,体现了中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贸易合作,也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创新活力和长期潜力。梅赛德斯-奔驰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迄今举办的全部七次盛会。

今年,奔驰带来了参加进博会以来最丰富的车型阵容,致力于以符合奔驰标准的产品满足中国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未来,梅赛德斯-奔驰在继续引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同时,将不断深化与中国伙伴的合作,携手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本届进博会,梅赛德斯-奔驰带来了“无论油电 都很奔驰”的豪华产品阵容,共有覆盖多种驱动形式和不同细分市场的10款重磅车型。其中,最近在中国上市的全新梅赛德斯-奔驰G级越野车以硬核的“越野三件套”、电气化的动力系统以及新增的专业越野模式、数字越野科技,再次诠释了G级越野车“越野图腾”的独特魅力。

此外,梅赛德斯-迈巴赫S级轿车极夜版、梅赛德斯-奔驰标准轴距E 级车运动版、梅赛德斯-奔驰CLE轿跑车等新车型也一同亮相本届进博会。作为进口车型,梅赛德斯-奔驰标准轴距E 级车运动版凭借经典的车身比例带来出色的驾驭感受;同时,高通8295智能座舱芯片搭配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的L2+导航辅助驾驶,可以覆盖全国范围高速与城市快速路段,实现多场景下的自动变道、自动远离大车等智驾功能。

在新能源车型方面,梅赛德斯-迈巴赫EQS纯电SUV和梅赛德斯-AMG C 63 S E PERFORMANCE F1特别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驱动形式下的至臻豪华和高性能。在电动化转型时代,梅赛德斯-奔驰在持续丰富新能源产品阵容的同时,不断加强其在华的充电网络布局,以满足中国客户对豪华充电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2024年10月,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联合打造的高端超充品牌逸安启正式发布,首批逸安启超充站正式在北京等地开启运营。至2026年底,逸安启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

中国拥有全球最年轻的客户群体、最完善的产业链和卓越的合作伙伴,是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电动化转型和数字化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未来几年,梅赛德斯-奔驰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丰富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的本土化产品阵容。

自2025年起,梅赛德斯-奔驰将陆续投产中国专属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车型、长轴距GLE SUV 新车型,以及基于VAN.EA平台的全新豪华纯电MPV。其中,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GLE SUV 新车型首次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将提供中国专属的舒适体验和先进的智能科技。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始于2005年,现已发展成为德国以外覆盖领域最全面的研发网络,有超过2000名专家。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团队既与全球研发网络协同创新,也承担着为中国客户开发中国专属产品和技术的任务。

近年来,梅赛德斯-奔驰不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过去五年总计投入达105亿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两地研发中心的“创新双引擎”的驱动下,中国研发团队在越来越多的全球研发项目上发挥着引领作用。2024年4月,随着上海研发中心全新大楼的启用,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正式进入“以中国创新,领全球风潮”的新阶段。

梅赛德斯-奔驰正以“中国速度”不断加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创新,为中国客户带来“油电同智”的数字豪华体验。例如,中国研发团队为全新长轴距E级轿车开发了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仅历时12个月。2025年,奔驰自主开发的全新架构MB.OS就将随梅赛德斯-奔驰模块化架构(MMA)平台推出,并配备豪华品牌首个“无图”L2++全场景智驾。中国研发团队在MB.OS的开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

本次进博会的梅赛德斯-奔驰展台全部运用轻量化铝制型材结构,可降解纸质材质与布艺装饰,取代了传统木质框架结构和油漆饰面,充分体现了梅赛德斯-奔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零碳进博”。

2007年以来,梅赛德斯-奔驰同本土合作伙伴一起,在环境保护、驾驶文化、教育支持、文化艺术及社会关爱五大领域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累计公益投入已超3.6亿元人民币。梅赛德斯-奔驰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四大国家公园和15处世界遗产地在自然保护和科普教育等领域开展公益合作,也是唯一一家同时和故宫博物院及敦煌研究院建立长期公益伙伴关系的国际品牌。在教育领域,梅赛德斯-奔驰在四川等地共捐建了4所希望小学。未来,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积极支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