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将缩紧,华为遇挑战,中国汽车智能窗口期还剩1年?

路咖汽车

6115阅读

11-10

近一个月前,任正非对华为生死的预测,其实已经预判了特朗普当选后的前景。

最新消息是,11月11日开始,台积电预计暂停向中国客户生产先进制程人工智能芯片。

10月14日,任正非在座谈会上谈及华为时的原话是,“到今天,也还不能说我们(华为)就能活下来。中国99%的公司是可以与美国合作,他们没有受到制裁,他们的芯片算力比我们的高,他们能买到的东西比我们好,我们还在挣扎中。”

留给业界大众错愕的是,在那一时间段里,华为刚刚交出了1-9月营收5859亿元,归母净利润超628亿元,中国第一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纯血鸿蒙发布,腕上可穿戴设备累计出货超1.5亿台世界第一,中国市场手机销售额再超苹果,等一系列成绩单。

以及,鸿蒙智行10月交付量4.16万辆,其中问界M9蝉联多个月的50万元以上豪华车销量冠军。但,随着美国大选的结束,一切都充满了全新的变数,尤其,关于汽车智能。

当世界工厂Vs特朗普2.0时代的制造业回流

多次炮轰电动车支持者的特朗普,将在2025年1月下旬开始执政,关于汽车产业的影响,已经有过众多的分析,已被达成一致的包括,美国电动车补贴可能减少或取消,燃油车可能迎来最后的小复苏,将对进入美墨加协定进行调整,提高关税,堵死通过加拿大或墨西哥以低关税进入美国销售的可能性。

一切,将让全球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第一高利润市场,以及其在技术和消费等方面具备的趋势性。

总之,排除众多待讨论以及不确定的板块之外,可以确定的将有几件事:

1.想要进军美国汽车市场,将会非常艰难,不论对于中国车企还是欧洲车企,都是同理,日本车企有所不同,因为其与美国市场绑定非常深,也已经完成了深度的本土国产化,另外还包括中国电池进入美国,之前福特与宁德时代的建厂已被叫停;

2.中国车企进军美国市场的机会,将变得微乎其微,其实早在美国大选之前,包括加拿大、墨西哥,相关的关税和法律就已经开始修改,去除跳板效应;

3.燃油车可能会有一定的小阳春,因为燃油车可以再多卖几年,排放法规可能会冻结在2027年的标准,而非之前的禁燃禁售,要知道,在上一任期中,特朗普就曾退出大气排放协定,并给到了鼓励燃油车发展的政策,按照最新消息,准备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已经在拟定之中;

当然,上述这些对于大多数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来说,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中国车企本身就在美国市场没有特别好的建树,能够影响到的企业目前可见的包括,蔚来之前提出的进入美国市场计划,奇瑞的进军美国计划,路特斯在美国的销售,沃尔沃和吉利旗下的极星汽车即便在美国建厂,也可能无法销售。

燃油车可能有一定的挣扎,因为美国汽车工业除特斯拉之外的快速衰弱,因为特朗普本身有着极强的商人属性,其所主导的政策,更多是对等理论,并在策划制定对等贸易法。

即,想通过贸易战、提高关税等,让美国已经失去的制造业优势完成回流。当然,首当其冲受损的,自然还是欧洲车企,在其竞选时曾经说过,如果再次当选,将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口,推动外国企业把制造基地转入美国。德国汽车制造商就曾经发布过相关的预警,比如德国汽车制造商会成为美国汽车制造商。给到的政策是,如果将生产基地在美国设立,企业所得税的21%税率,将降低至15%,且只适用于美国本土制造业。

策略主打的是一致性与连续性,所以继续是“美国优先”,眼见得,美国降低从全球的进口,已经是箭在弦上的答案,另外的一个变数则是,他预计将在美国队个人消费方面,对即将到期的个人所得税,进行减税永久化。

全球经济恢复保守,这可能会导致进出口的格局再次改变,影响到全球新能源转型的进程,当然,甚至是成本无法被最大化的分摊之后,车辆的众多生产成本都明显提升,带来的涨价。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面对制造业回流2.0时,又一次走到了核心冲突无法化解的局面。至于下一步的走势,还是要看正在组织的新一轮内阁中,核心成员是谁。

2个人博弈,将直接决定中国汽车在国内市场是否会涨价等议题。

2个人,一是埃隆马斯克,二是莱特希泽。马斯克,预计将成为效率委员会主席,目标是,6.75万亿美元的联邦预算至少削减2万亿美元。因为特斯拉上海工厂对马斯克的不可替代性,他将成为贸易争霸中的重要变量。

而莱特希泽,则是特朗普上一任贸易代表,主涨对所有国家商品加征10%-20%关税,对中国加征60%关税,消除美国贸易逆差。接下来,他可能被任命为财政部长or商务部长or首席经济顾问。

中国汽车的智能突围,窗口期还剩1年?

会不会再一次发生芯片荒?这是很多车企目前核心担忧的话题。不同于上一次的MCU、IGBT短缺,因为主打对等贸易的新策略随时可能上线,中国车企目前在智能驾驶等领域所取得的优势,是否会受损,这不仅被行业关注,更被消费者所关注。

实际上在1年多之前,AI训练芯片等方面的限制就开始陆续落地,包括英伟达A100、H100等芯片开始被限制。AI芯片,对当今的汽车产业来说,影响巨大,甚至超过之前芯片荒的MCU与IGBT。

不久前,余承东与雷军在同场会议上的观点差异交锋,其最终落点既是大数据、AI训练、计算等方面。雷军对于小米汽车的展望是,汽车的高阶智能驾驶更多是帮助人类驾驶员的通勤等,而余承东则提出了,华为智驾将在2025年,实现较大规模的L3级自动驾驶商用,其中高速公路路段上,华为鸿蒙智行将带来L3级商用,在城市路段中,它将带来L3级试点。

这之中的交锋答案即在于,谁能够有更强大的算力,来处理中国消费者所产出的天量级大数据。

目前,中国车企正在集体加速推进智能驾驶,它们认为,有了智能驾驶的加码,才能更好的提升销量上的表现。比如,付出了极大代价的极氪,对001进行了大改款并推进NZP,比如与华为乾崑智驾对标落地进度的理想汽车。总之,目前在智能驾驶高阶梯队的玩家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大范围推送的包括,华为鸿蒙智行、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智己汽车、极氪汽车、小米汽车。

除此之外,近期比亚迪All in高阶智能驾驶的消息也频繁传出,包括其准备在10万元内的入门级车型上,在2025年也给到相应的高阶智驾表现,令智能驾驶逐渐成为标配项。

这既是市场消费者带来的自然选择,更是全球AI人工智能所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背后的一切,就是算力和算法之争,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中国汽车在相关的技术应用上已经拿到了先发优势,2024年,央视曾2次为中国汽车所取得的技术突破而点赞,一是蔚来的SKY OS天枢,二是华为所突破的纯血鸿蒙,背后都是软件和代码的重铸。

而相关的案例则包括,即便是特斯拉FSD来中国,当前的汽车市场里可以一战的公司已经有很多。但,AI人工智能是全球化的工程,仅一国无法全部完成现有模式下的闭环与生长。芯片生产设备与欧洲深度绑定,芯片生产企业与东亚深度绑定,而芯片的设计等,则掌握在中美两个大国手中,光刻胶等材料与日本深度绑定。

换言之,不论是华为当前的MDC810计算单元,蔚来在今年7月所宣布的全球首颗车规5纳米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流片成功,再包括小鹏最近发布的自研AI芯片-图灵,算力750TOPS,为目前消费市场最熟知的英伟达Orin X超3倍。

接下来,在对等原则下,算力所遭受的压力都是显性的,尤其是华为和中兴已经在上一个任期中被深度制裁,并直接引发了涉及全球的芯片荒。接下来,不论是如今各种发布会上讲的是如何遥遥领先,都会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即,自己的研发越是先进,就越是要防止,如何避免制裁。

5nm制程下,全球目前可以代工的企业只有两家,台积电与三星。因为经历过制裁,所以华为采用的是计算单元模式,即特定域架构的AI芯片昇腾负责计算。蔚来的神驹NX9031为5nm制程,而小鹏的AI芯片为图灵,且是最容易遭到制裁的那一种。

原因是,它是为AI大模型而制定的,而蔚来的更多在于辅助驾驶感知的强化,大模型与AI计算方面,正是被控制和制裁的。小鹏的危局还不止于此,原因更是在于,其技术路线的反复横跳之后,去激光雷达带来了对芯片算力的更高要求,以及之前其率先推出激光雷达后,吸引了很多人的购买,这些人如今成为了OTA计划中的少数派。

就在最近,被调查的台积电分别举报了4家公司,其中2家为设计公司,2家为AI芯片采购公司,起因是怀疑其违反禁令向华为供应芯片。而最新的局面则是,台积电预计将暂停供应7nm及以下制程芯片。

那么,摆在中国车企面前的局面将是,如果是对标特斯拉要做纯视觉,因为软硬件都不是自产,没有做到深度打通,且没有马斯克疯狂的云计算计划,那么,如小鹏等企业,将面对巨大的压力。

至于华为,至于很多其他路线的中国车企,局面会稍微轻松一些。因为,中国激光雷达的相关技术确实遥遥领先,不论是华为的192线,还是禾赛最新的产品,都能分摊智能驾驶的算力压力。且,华为在面对过之前的制裁后,也已经有了相关的Plan B等其他方案。

按照美国大选之后,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如今距离特朗普上任还有超过2个月的时间,这之中能够至少给中国相关企业挤出1年左右时间的窗口期,去想办法,保持住如今的领先。

写在最后

就如同百度与吉利合资车企极越CEO夏一平之前所说,有了大模型之后,一切才是刚刚开始。每一次数据灌入之后的训练需要极高的算力,以及极高的费用。如今的纯视觉路线,主打AI的方式,被很多车企认为是降低成本的好办法,但能够看到的局面也比较清晰,一旦芯片和算力遭遇制裁,其实现效果的上限,其实并不高。

反而是那些坚守着“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如激光雷达、如组合式计算等的表现。所以,华为等面对的压力显而易见,但更大的压力则另有其人。

而雷军和余承东之前的路线之争,似乎也将随着新一轮的政策,可能提前结束。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