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10月31日,车友观察发布了《小鹏汽车,为何抛弃“1024科技日”?》一文,其中提到:1、小鹏在当下新能源汽车“追逐赛”中,将技术分享会固定在一日,会造成技术营销的滞后性;2、若是为了“硬凑1024概念”,但最终成果无法落地,还会伤害到品牌关注者的期待和投资者的预期。
因此,何小鹏在今年10月24日宣布:小鹏1024科技日升级为小鹏AI科技日,并附于一句“1024的精神内核并没有任何改变。”或许这意味着小鹏终于卸下了“高精理工男”的包袱,戴上了“技术地推员”的帽子,将原本充满理工浪漫意味的“1.0.2.4”,化作“AI造词大会”。
把AI用成“语气词”的小鹏AI体系
对于“AI”,尤其是汽车体系中的“AI”,大多数人都被抽象的数据概念和语义不明的PPT展示所模糊,但如果以“产品角度”来理解AI,那么所谓AI就是一个能够“像人但是比人做得更好的程序”。
打个比方,正如汽车上的“定速巡航”,实现的是一辆车从“A点”到“B点”的自动化运行,但中间遇到障碍,这段程序并不会自动躲避,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会径直撞向障碍物。而AI,就像是给“定速巡航”赋予了眼睛、思想和大脑,从“看到”,到意识到“躲避”,再到“执行”,这一套动作就像是人开车遇到障碍物发生的反应。
只有意识到“AI”的目的,是执行人类意图的的产品,那么对于小鹏AI科技日中展示的AI汽车、AI芯片、AIOS、飞行汽车以及AI机器人,自然能更好地理解。
小鹏的AI系统
首先在AI汽车方面,其配备的5C超充AI电池在官方说法中:可实现“1秒充电1公里”,仅需12分钟即可充满80%,为用户带来媲美甚至超越手机的充电体验。为延缓电池性能衰减,小鹏还为每块电池配备了专属的“电池管理芯片”。
借助这一“AI电池医生”,可将电池寿命有效提升30%,让电池更安全、耐用。若是结合“人”的角度来理解这段官方描述,即该款5C超充AI电池在理想充电环境能达到12分钟即可充满80%,而在“AI电池医生”的干预下,就是防止在非理想充电条件下对电池寿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从而自动降低充电电压或进入“涓流状态”,待到合适的充电条件再自动恢复充电状态。
AI芯片方面则是小鹏在全球推出的首颗可同时应用在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的芯片。与当前市售的高通、骁龙或各汽车集团自研的车载芯片不同,基于AI大模型定制的小鹏图灵AI芯片,能够为大模型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撑,支持本地端运行最高30B参数的大模型。对于AI性能的特优调教,是塑造汽车AI能力从“学习到应用”的基础,若是仅有算力,那也不过是仅能支撑更繁琐的“自动化程序运行”的计算机而已。
在小鹏天玑AIOS上,将百亿参数大模型部署在本地,从而实现类GPT-4o大模型上车的目标。至于更具体功能化体现,在科技日的官方内容中提到:小鹏天玑AIOS能驱动全车持续进化,并带来AI音响、AI鲲鹏动力、AI电池医生、AI底盘等能力。
举例说明的是,在AI底盘方面,借助AI本身极快的识别、思考和调整能力,汽车在弯道控制、俯仰抑制等情况下均有体验提升,也就是行驶质感更加优秀。但对于底盘系统而言,小鹏是否真的有必要增加“学习——思索——执行”的步骤?如果通过硬件与电磁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程序,仅对底盘系统而言,是否效果会更加卓越呢?
小鹏的增程
在去年,何小鹏曾在社交媒体表示过:将高速和乡镇的充电设施布好,然后将充电速度提上来(800V),最后将电池的价格做到更低,这三点做到后,纯电汽车会真正的范围取代燃油/混动汽车。在这三个关键点,分别涉及了国家电网、技术普惠成本以及对全球龙头产业的冲击。
其中前两点自不必说,仅“将电池的价格做到更低”小鹏在未来是否有这方面投入计划?起码在我们国内的电池供应企业而言,纯电与插混产品路线并行的比亚迪,何苦要让纯电动汽车全面取代混动汽车?至于宁德时代作为全球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最大供货商,在未有同行企业对其进行地位冲击之前,还要多久才会选择“薄利多销”的模式?
或许是同价位车型,油+电模式的冲击对小鹏愈来愈猛烈,也或许是昔日“蔚小理”阵营中的理想早早实现持续盈利,如今的小鹏汽车也即将要加入了“增程神教”。对此何小鹏的说辞是:企业如果要走向全球市场,还需要一个新的补能方式,其中就包括增程式混动。另外,一辆车的续航要做到1000公里以上,需要换纯电之外的动力形式来实现。但与一般增程式车型不同,小鹏在一众新能源品牌中,始终带着更浓烈的“高精科技”气质,因此在小鹏AI科技日中提出的增程式系统,有更特出的产品差异。
首先是相较大多数增程动力的车型纯电续航在200公里左右的如今,小鹏的增程式车型纯电动续航里程预计将达到430公里;其次在硬件结构上,新一代碳化硅同轴电驱缩小了体积,同时强调了能效,这有助于改善增程结构的空间,提升使用空间;在使用体验上,全新设计的静音增程器只具有1dB的噪音,数据上比市面上的要安静不少。这也意味着,从驾驶感受上,搭载了这套增程系统的小鹏新车,也可以和纯电车看齐;最后在AI加持中,可兼容更多的复杂工况,做到纯电、增程丝滑切换。针对相对平滑的铺装路面,车辆将更多使用电能,减少能耗。针对爬坡、泥泞、雪地等场景,发动机会提前介入避免电量过低导致动力不足。
小鹏P7+再次成就爆款
在11月7日晚,小鹏P7+开售12分钟,大定就突破了10,000台,打破了此前小鹏MonaM03用时52分钟突破10,000台大定的记录,再次成就了小鹏在今年的又一辆“爆款”车型。且对于小鹏的产能交付,如今也不必担心,此前小鹏Mona03的火热,虽然让部分车主在等待周期颇有微词,但在连续两个月的完整月周期的交付上,都拉升到了破万辆的水准,而在此前10月的报道中,小鹏汽车再次新增近10万辆年产能,这对于能够提前扩容五倍服务器流量,以应对小鹏P7+上市之后的火爆来说,小鹏P7+的前期交付应不会再有太大压力。
小鹏的盈利
以上小鹏AI科技日的内容,若是回顾小鹏在此前披露的2024年Q2季度财报期间的财报会议,都能在其找到对应的“提纲”。先从小鹏2024年度Q2财报数据来看:营收81.1亿元,同比增长60.2,环比增长23.9%;净亏损12.8亿元,汽车收入68.2亿元,同比增长54.1%,环比增长23%;毛利率为14%,交付3.02万辆,同比增长30.2%,环比增长38.4%;现金储备373.3亿元。
整体来看,小鹏依旧挣扎在“持续盈利”的分水岭中,相较理想汽车的早已持续盈利,或对比蔚来汽车更大量级的亏损,昔日“蔚小理”阵营中的小鹏,在现今的财报成绩上仍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而在财报会议中,则是将话题聚焦在了“长线竞争力”、“全价位段竞争力”以及“全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
其中的“长线竞争力”从何而来?首先,无论是小鹏MONA 03亦或是近期再度成为爆款的小鹏P7+,都有机会成为小鹏日后“月销长青树”的产品,这其中除了小鹏今年两款“爆单”车型配置和性价比方面足够吸引人之外,更是源于小鹏经年以来,对首发换代车型品质的把控,虽然曾因为交付速度原因,引得准车主们对小鹏汽车颇有微词,但这也反证了小鹏“首发大定”成绩的含金量。
随后则是在“全价位段竞争力”方面,对于当下的新能源产品而言,电池容量、电车性能、底盘用料、品牌定位等因素,限定了某款单一车型的定价区间的下线,而智驾、座舱,则决定了同价位段竞争力的上限。在此前小鹏P7+AI智驾技术分享会中提到,面对现实世界无穷无尽的场景,无论是传统的规则智驾还是车端模型都无法穷尽这些场景,对任意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反映到车辆智驾上就是车辆退出智驾,交给人来接管。
而对于小鹏AI智驾而言,在云端大模型的技术路线上的小鹏,能尽可能穷尽智驾训练中的长尾问题,覆盖更多的驾驶场景,让其基于目前L2级的硬件实现类L3+级的智驾体验。且在此前开启预售的新车小鹏P7+就将首发搭载AI天玑5.4.0版本,成为首款采用AI鹰眼视觉方案和云端大模型的车型,而且它将全系标配AI高阶智驾能力,不选装、不订阅、不付费。从“纯电动车”到“智能电动车”,就是小鹏后续产品在“全价位段竞争力”的体现。
最后在“全球竞争力”方面,想要走出海外,就无法再依靠价格差、配置差等“实惠”的方法来走出海外,而是正如埃隆·马斯克主张的“登上火星”那般,需要亿点点“科技的浪漫”来提升品牌在全球的形象。而小鹏汽车的做法,则是在大气层内“仰望星空”。
在小鹏AI科技日中,何小鹏畅想的未来出行生活,城市内无人驾驶,城市之间可以低空飞行。其中飞行汽车方面,小鹏汇天打造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下周珠海航展上会进行全球公开首飞,12月启动超前预售。适合更远距离长途飞行的高速长航程飞行器也在规划中,6座布局,垂直起降,带固定翼,鲲鹏动力同源,续航500公里+,预计在未来5年左右实现量产。此外,在各类科幻电影中出现的“智能机器人”,在小鹏口中“比造AI汽车更难”、“没有500亿做不好”的AI机器人,身高178cm,英文名Iron的铁哥,也已经走入现实。在现场视频里,铁哥能模仿出“思想者”、“掷铁饼者”的雕塑造型,何小鹏强调“不是CG效果”,甚至目前这批机器人已经在小鹏广州工厂上岗。
当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影例如《我,机器人》、《机器管家》、《终结者2:审判日》等曾经在全球荧幕中的机器人踏出次元壁,小鹏汽车在全球企业的形象,就不再是一家“来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商”,而是一家“很酷的科技公司”。当“铁哥”的形象与“机器人学三定律”联想起来后,或许对于全球消费者而言“相较富人登上火星的向外,远不如在身边Iron更酷”。
车友观察
最后,何小鹏提到2024-2027年是中国车企的淘汰赛之年,竞争很残酷,但很快会稳定下来。在行业稳定之前,行业进入红海是事实,小鹏要通过发布更多新车、入局增程赛道和AI故事,把失去的都拿回来。从规模化增量来看,笔者对于小鹏汽车未来的销量增长并不怀疑,但最关键的是,小鹏汽车相较同行品牌又该如何提高毛利率,实现更长期的发展?我们仍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