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危机,终于理解华为,小鹏、智己等其实是智驾第一梯队纸老虎

12缸汽车

1.2万阅读

12-05

2023年8月24日,何小鹏将吴新宙安全送达英伟达“报到”,晒出了与黄仁勋的三人合照,并表示“我们更深度的合作也即将开始”。

不曾想的是,一年多之后的12月2日,漂亮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宣布了新的出口管制规定,将140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将更多半导体设备、高带宽存储芯片等半导体产品列入出口管制——中国芯片的进口,再度被卡脖子。

8155、8295、Orin,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如同燃油车时代的EA211、EA888等等,搭载与否,几乎成为了判定一台新能源汽车是否合格、是否高级的标准。

据统计,2023年,高通在中国的智能座舱域控芯片的出货量,超过了226万套,市占率高达59.2%,而这个数字,在今年1-9月里提升到了67.2%;且在2023年,英伟达在中国的Orin系列智驾芯片的出货量,达到了109.5万颗,市占率33.5%,而这个数字,据悉2024年已到了45.7%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单单是蔚小理三家头部新势力,就贡献了英伟达Orin系列芯片在中国市场前装份额的近9成。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一语道破,“中国电动汽车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只有产业链领先”,并点明,产业链中国最好,中国电动车只有这一点领先,剩下的电机、电控,用的芯片是美国的,中国是算法做得很好。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长城汽车也离不开高通以及英伟达。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球新能源汽车份额达到19%,而中国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份额69%——绝对高的市占率之下,是核心零部件供应与自研的斗智斗勇。

几年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说了一句较有争议的话,即“无人驾驶是忽悠”,若是将这句话放在全球的大格局来看,和魏建军的痛斥如出一辙。没有自己的芯片,“忽悠”之说不假。

一边深度捆绑国外的芯片,一边宣传智能化是主方向,着实有失大雅。此前,一款车是否搭载8155芯片,成为了是否值得消费者购买的判定标准,再往后,倘若没有更新至8295芯片,则被判定为“工业垃圾”。

为各大车企,尤其是新势力所推崇的智驾,多年以来投入资金不低,而在智能化的大浪潮之下,抢占激光雷达智驾高地,为了实现智驾平权,毅然转型大搞纯视觉方案——智驾已被不少车企定为“刚需”。

客观来说,从已有的测试可知,即便不少车企的智驾能力已超过L3级水准,但无人驾驶仍旧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原因则在于对于许多车企而言,芯片无法自研是一大问题;百密一疏的错漏,让所谓的无人驾驶,成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科技产物。

固然,我们不能否定智驾的发展方向,但最为关键的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是芯片。

几乎同时的,在今年下半年,小鹏、蔚来各自宣布自家自研的芯片流片成功。据悉,小鹏的图灵芯片专门为AI大模型打造,稠密算力500至750 TOPS,用于AI汽车、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蔚来的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预计算力超过1000TOPS,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首搭ET9。

至于理想,据说代号为“舒马赫”智驾芯片,预计今年完成流片——时间已剩不多。

虽有成果,但必须指明的是,流片和量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另外,还有两个重要之处是,换装硬件则意味着软件需要同步匹配,然后是成本,即便车企实现了芯片自研,不说性能如何、质量如何,成本上极有可能高于直接采购国外的芯片。

被毛利率所困扰的造车新势力们,取舍往往最难。

为何一台新能源汽车的“成品”进度,效率上远高于油车,甚至的,一个全新的品牌推出一款全新车型,竟花不上两三年——用“拿来主义”解释,最为贴切。

11月底,华为Mate品牌盛典上,发布了多款新品,尤为被关注的Mate70却不公布采用了何种芯片而被吐槽。冷静的声音中,有一种解读我比较认可——“大家都以为Mate70偷工减料,不敢明确零部件的型号,但华为实则在保护自己的供应商”。

回到汽车层面,一直以来,包括小鹏、智己等在内车企,都认为自己的智驾处于第一梯队,但在公众的认知里,又似乎唯华为智驾乃至华为的智能座舱,无愧第一。暂且不提评测的结果,查询问界、智界、阿维塔等采用了华为智能化方案的品牌可知,无论是智驾还是座舱,其芯片源于华为自研。

在芯片总被卡脖子的时代,在芯片战争逐渐白热化的时代,自研为王,且自研并真正已应用到市场上,才有资格“吹”一波。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

12缸汽车

12缸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