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Hi4、Hi4-T之后,长城汽车又推出了针对『泛越野』场景的新电混系统——Hi4-Z。十分有趣的一套混动动力总成,今天我们依旧没有废话,只谈干货,内容较长,自制版权图片,我们开始。
Hi4-Z的构成:初看之下,『油电』厉害
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Hi4-Z:
Hi4-Z的前桥由大马力混动专用发动机和大功率P2电机组成驱动单元,变速机构为高度集成的『功率分流+3DHT』,当然还有控制发动机介入驱动的离合器。
在首发车型坦克500Hi4-Z上,采用的是2.0T混动专用发动机(采用米勒循环、低压EGR等节能技术,最高热效率40%)最大净功率和净扭矩分别为180kW和380N·m。据悉,后续还将有热效率超38.5%的3.0T混动专用发动机。此外,P2电机的最大功率为215kW,最大扭矩为400N·m。
Hi4-Z的后桥由大功率P4电机配合两挡变速机构构成。
在坦克500Hi4-Z上,P4电机的最大功率为240kW,最大扭矩为415N·m,此外,前后电机皆采用800V系统技术,电机效率达到 97.5%。此外,后桥的变速机构可提供轮端扭矩约20倍的放大。
此外,Hi4-Z的大容量电池以及电控系统被布置两条大梁的中间。
在坦克500Hi4-Z上,采用的是三元锂电池方案,整包能量密度达到178Wh/kg(电芯密度达到234Wh/kg),电池容量为59.05kWh,WLTC工况下纯电续航201km,最大快充功率可达163kW(3C),15分钟即可实现电量30%-80%。此外,电控系统采用第三代碳化硅(SiC)半导体技术,电控系统效率提高到 99.5%。
综合表现上,暂以坦克500Hi4-Z(2.0T首发车型)为例,在前后桥三擎共同驱动的情况下,系统综合最大扭矩可达到1195N·m,爆发863匹马力,在裸车车重近3吨的前提下,坦克500Hi4-Z的零百加速竟然是『4秒级』。
同时,在『功率分流+3DHT』以及大电池的加持下,WLTC综合油耗达到0.71L/100km,馈电油耗8.6L/100km,在官方的实测中,城市油耗实测在7L/100km以下,高速油耗在10L/100km以下,综合续航超过1100 km。
从Hi4-Z的基本参数来看,我们会发现这套系统有着几个特点:
· 动力『油电野』:不同于仅追求经济性的单挡或多挡电混总成,Hi4-Z依旧保持着前后桥皆给驱动单元,同时量也是给的很足。混动专用发动机从2.0T起跳,并非功率仅为100kW左右的1.5L/T,前后电机功率皆是215kW起,着实传承着较高的越野可能性;
· 能耗『油电低』:动力野,但Hi4-Z的油耗却不高,以上的参数中,可以看出,大电池带来了超过目前同级车型的纯电里程,同时,『功率分流+3DHT』变速模块还带来更低的油耗,而这将是下文展开的重点。
Hi4-Z的变速机构:创造性的功率分流
其实光Hi4-Z的这套变速机构,我也是研究了好久,考虑了很久。至今也不能说是100%的搞懂。同时,又花了好几天思考如何能为广大读者和粉丝做解释。思前想后,我觉得我们还是将『功率分流+3DHT』这个模块先拆开分析,然后通过工作模式来结合解释。
在开始前先叠一层甲,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理性讨论。
功率分流模块:『单』电机,分布式
相信大部分读者多多少少有一些耳闻,其产品多被大家称为E-CVT。E-CVT最大的特点,同样也是最大的作用在于,利用电机的调控,使得发动机能长期地在最佳热效率工况下运行,从而达到省油的效果。
大家最为熟悉的功率分流系统应该就是丰田的THS。其由行星齿轮组与两个电机组成,行星齿轮组(行星排)中的组件(太阳齿轮、行星齿轮、行星支架、齿圈)分别与发动机、电机相连。
THS的实质是,通过双电机来调节发动机与轮端的转速和扭矩,以保持发动机可以在最佳工况下工作。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动机和双电机在工作时,处于一种跷跷板式的平衡。发动机为挑动跷跷板的杠杆,而杠杆两头(即双电机)则始终想要将发动机的转速保持在绿色区域内。
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点:
· 双电机:不只是丰田的THS,包括此前我们也详解过的福特混动系统,皆采用了双电机;
· 非解耦:包括THS在内的大部分功率分流模块,其动力单元之间并不能独立断开,介于这点,发动机与电机之间便存在着相互限制的情况。
所以,类THS虽然省油,但在『高车速时的再提速』以及『低速高扭需求』两种大负荷工况下,动力单元相互牵制,发动机光吼使不上劲。
Hi4-Z的功率分流模块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首先从组件上来看:
· 『单』电机:Hi4-Z的前桥采用单行星排配合P2单电机,看似是舍弃了THS中的MG1,其实不然,那Hi4-Z是如何实现调速和调扭矩的呢?我将在下一章工作模式的『功率分流模式』中详解。这里还要注意点,P2电机的功率(215kW)较类THS的系统要大;
· 分布式:Hi4-Z的P2单电机不像THS那样,将行星排与电机放在同一个壳体内,而是将两者分离,然后采用集成嵌套的方式,将行星排的做成了转子(行星排的外壳包裹永磁体),而且还不只如此,下章揭晓;
· 可『贯穿』:功率分流模块与3DHT模块之间一组锁止机构配合工艺非常精密的滚轴丝杠机构,使得两个模块实现脱离,让发动机或P2电机产生的动力可以『贯穿』功率分流模块,直接输入到3DHT模块。通俗地理解就是,通过滚轴丝杠将功率分流模块挂起,让其成为策略卡牌游戏的中的『辅助拐』,随时准备进行能量的调度。
说实话,Hi4-Z的这个滚轴丝杠,无论是设计思路,还是加工工艺上(丝般顺滑),都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由衷佩服的组件。
简单地说,Hi4-Z与类THS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在于:Hi4-Z只有一个电机,并且各个动力单元相对分离,脱离了跷跷板式的动力限制。
然后我们再从Hi4-Z这套功率分流模块的连接来看,其太阳轮连接了P2电机,而由于没有第二个电机,故此,外齿圈则连接到了3DHT模块中的平行轴(后续我们会看到,即是3DHT模块中的输入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Hi4-Z各个动力单元是可以完全解耦的。
说完了不同,我还想说一下Hi4-Z与THS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同样的省油。
因为从该模块的连接路径来看,其逻辑依旧符合输入式功率分流的逻辑,所以只要处于功率分流的工作模式下,整套电混系统都将榨干每一滴燃油的能量。而且位于前后桥各有一个电机,那么是不是和THS又有逻辑上的相似呢?我们在工作模式章节会详解。
可惜的是,功率分流模块属于高度机密,我至今也没有见过该模块的具体拆解组件,相信后续还是有机会一睹真容的。不过,官方对3DHT模块的展示十分大方。所以,我们接着来看这个模块。
3DHT模块:3根轴,4挡位
3DHT模块的结构还是比较清晰的——3根平行轴,四个挡位:
· 3根轴:输入轴的动力来自两部分,头部的第一花键连接的是行星架,即是接受发动机的动力,而第二个花键连接的是外齿圈,接受的是功率分流的动力;输入轴与中间轴有着对应的挡位齿轮,在中间轴上实现挡位的切换;变速后的动力到达输出轴,通过主减齿轮前往轮端;
· 4挡位:3DHT一共有四个挡位,其中3个为前进挡,1个为倒挡。挡位的切换是通过中间轴上的换挡机构来完成,其包括2组同步器和2组拨叉完成。据悉,3个前进挡位分别为低速挡(1挡,20倍左右),中速挡(2挡,7倍左右)以及高速挡(3挡,3倍左右)。
其实,换挡的工作原理相信大家也比较熟悉,而我也在此前详解长城柠檬混动时说得非常清晰了,以2、3挡切换为例(方向为图片示意),拨叉拨动同步器,向左3挡(没有玩梗,我确定),向右2挡。而另一组拨叉机构向右波动时,车辆便进了倒挡。
还需要提一嘴,用于换挡的拨叉机构采用的是电机,而非液压,所以,换挡的精度更高,说人话就是,换挡更丝滑。功率分流与3DHT相结合,故此,Hi4-Z的工作模式便会更复杂一些。
Hi4-Z的工作模式:多模式,细标定
除倒挡和制动能回收模式,官方标定了9种工作模式。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将其汇总为5大基本模式,分别是纯电、串联、并联、直驱和功率分流。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首先是比较简单的纯电模式,可细分为前驱纯电、后驱纯电以及四驱纯电。
前驱纯电模式下,动力电池供电,P2电机将动力穿过功率分流模块(推测是行星架输入,外齿圈输出),直接到达3DHT模块,按官方给出的示意图,一般会使用2挡输出,但不排除进1、3两挡的可能,最终输出至轮端;后驱纯电模式比较简单,P4电机输出动力,通常以2挡输出至轮端。在极限越野情况下,使用约放大20倍轮端扭矩的1挡。四驱纯电模式则是双电机同时驱动车辆,原理同前,不做赘述。
串联模式模式的逻辑也不复杂,离合器闭合后,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外挂』的功率分流模块(推测依旧是行星架输入,外齿圈输出)驱动P2电机进行发电,产生的大部分电能通过电控供给给P4电机进行驱动,此时车辆是后驱。若P2电机供电量不注意满足后桥电机的驱动需求,动力电池也会进行补充。
直驱模式下,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功率分流模块到达3DHT模块,此处官方的示意依旧是2挡输出,个人认为这种标注还是合理的。
因为直驱巡航的速域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且比较窄,Hi4-Z的2挡差不多就是传统变速器的巡航挡,若是要转速或扭矩的补充,那便可以切至并联模式。当然啦,我制图时也将1和3两个挡位也做了标注,不排除可能切换的可能,特别是3挡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并联模式也可细分标定为两种,两驱(前驱)模式和四驱模式。两驱并联的逻辑,可以参考上面的直驱模式,只是此时多了P2电机的助力;而四驱模式则是P4电机一起加入,三擎联动,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里官方有个细节标注,后桥标注为1挡,也就意味着,四驱并联模式只为应对极限的脱困路况而标定,也就是常见的『L挡』。
最后则是功率分流模式,离合器闭合,发动机动力通过行星架进入功率分流模块,而功率也将在行星架上开始分流:
· 电功率流:行星架带动太阳轮(推测此时行星轮锁死),太阳轮带动P2电机发电,产生的电量主要用于带动P4电机驱动,若有富余那也可以用来给动力电池补电;
· 油功率流:行星架同时带动外齿圈使得动力进入3DHT模块,然后通过3DHT模块中的中间轴、输出轴并最终到达轮端,官方标注的挡位为2挡,个人觉得合理,原因在直驱模式中解释了。
此外,官方给到了一个标定细节,功率分流模式将有『高SOC』和『低SOC』,简单地说,就是电池有电和没电时,系统会自动安排发动机是多驱动,还是多发电。
注意,重点来了!此时的P2电机和P4电机的角色,就有意思了:
功率分流模式下,Hi4-Z的P2电机,在功能作用上,拥有着与THS中MG1类似的调节发动机转速的功能,官方数据显示,速比跨度是丰田第五代THS的2倍。而后驱的P4电机同样拥有着类似THS中MG2调节扭矩的作用。
至此,我们也回收上一章节中的问题,这可不是简单的电机和变速机构的壳体内外分离,而是直接将整体分离,将组件拆分到了前后桥!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会对被长城工程师的脑洞所惊到。反正,我当时是被惊艳到了。这份惊艳主要源自两点:
1. 长城为什么能把行星齿轮机构玩的那么顺溜?
2. 这种『分布式』工程逻辑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参加完活动后,我特意翻阅了一些资料,并重新捋了一下长城在混动领域的技术历史,多少还是找到了一点头绪。首先,我从长城Hi4-T中的9HAT上,发现长城在行星齿轮机构上已经拥有许多自主专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Hi4-Z的功率分流模块目前依旧是保密的。
其次,从此前的Hi4架构上,我也找到了『分布式』的工程逻辑影子。此外,在更早的长城柠檬混动上,我还找到了不少长城在同步器、拨叉等组件的专利。
更重要是,本次长城又为Hi4-Z的变速器机构申请了35项专利。看来长城也是『工科男』体质,玩得就是一份自主、自研的自信。
未完待续
限于篇幅的长度,以及自身最近又忙于奔波的工作行程,在之前视频里许诺大家的跨品牌架构对比,可能又要缓一缓了,争取在年前,用周末的时间来写和作图,在这里先给各位读者道个歉。
最后,我想能认真看到最后的朋友,应该是对混动系统十分感兴趣的同仁,我所撰写百科内容着实有点干,只是,我想说,长城的Hi4-Z实则是更为巧夺天工的干货科技,所以,为之再出几篇解读也是本质对技术的尊重和敬畏,相信喜欢研究汽车的朋友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那么,各位一键三连,评论区各抒己见,最重要的是,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