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速达19.3%,与2023年的491万辆相比增长了近百万辆,蝉联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其中,俄罗斯继2023年后,再次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最大市场。截至2024年底,中国汽车对俄罗斯的出口量增长了30.5%,累计销量超过100万辆,出口金额达到152亿美元。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风生水起,去年俄罗斯市场销量最大的15个品牌全都是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市占率一度高达68%。
但2025年的俄罗斯市场已经开始吹起了寒风。
新规发布,中国汽车成本不断上涨
征兆在2024年年底已经显现。从11月开始,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销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而且趋势愈发明显。奇瑞整体销量下跌了2.2%,但旗下车型欧萌达却惨遭“滑铁卢”,销量直接下跌30.7%。长安汽车销量下滑了5.3%,吉利汽车销量则下滑了3.8%。
俄罗斯从官方到民间,对中国汽车的风向开始转变,原本热销的中国品牌,突然就被俄罗斯消费者“冷落”了。
首先是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政策,中国汽车的成本不断上涨,价格水涨船高。其实早在2010年,俄罗斯提高外国汽车的进口关税,逼迫国外车企在俄罗斯建厂。那一年,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就一度暴跌了96.5%。如今,类似的戏码再次上演。
既2023年俄罗斯修改平行进口车规定之后,2024年俄罗斯又相继发布新规,不仅对那些绕道中亚国家进入俄罗斯的平行进口车和二手车要求补税,而且还进一步提高进口汽车的税费,平均涨幅高达80%,这让中国汽车的成本不断上涨,反映在市场上就是中国汽车的价格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自然下降。
虽然中俄关系友好,但俄罗斯的意图非常明确,还是通过限制外国车来保护和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之前中国车企还可以通过CKD模式来规避风险,但随着俄罗斯政策的收紧,这条路也越来越难走。与俄罗斯本土企业合资建厂或者技术转让固然是一条符合俄罗斯利益的路线,但由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大部分车企对此还是在观望中。
民间质疑,“挑刺”中国汽车
另一股阻力则是来自于民间对中国汽车的质疑。随着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走俏,越来越多的媒体、专家都开始关注中国汽车。受关注越多,市场占比越大,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会越多,自然要承受更多的“挑刺”。
比如去年下半年就有俄罗斯媒体发表《俄罗斯出租车司机对中国车有所不满》一文,对中国汽车的品质表达了不满,他们认为,中国汽车的质量与欧美品牌相比仍有差距,尤其是在发动机寿命、耐腐蚀性和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有俄罗斯汽车行业的专家指出,欧美汽车的发动机使用寿命都在10年以上,而中国造的汽车发动机一般只能用5到7年的时间。
今年1月,俄罗斯的权威汽车行业媒体《AUTONEWS》对俄罗斯26个地区的17个中国汽车品牌进行测试,看“哪些中国汽车生锈最快”。最后的结果是有部分新车在使用两年后就出现了明显的生锈现象,其金属部件的寿命甚至不及欧洲汽车的四分之一。
一位粉丝数超百万的俄罗斯汽车网红博主还在油管上吐槽中国汽车品牌的售后拉垮,“他们没有维护品牌形象的想法和文化,他们的任务是把车卖给我们,而不是之后的服务。”
虽然个别品牌的质量、售后并不能代表中国汽车的整体水平,但中国汽车这些年在技术、质量等方面取得的进步,还无法完全被俄罗斯消费者所感知。在媒体报道的渲染下,难免会让一些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产生误解。
写在最后: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友情是友情,生意归生意。更何况是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在市场竞争的商战中必然还掺杂着国家利益的权衡。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其实早已不是黑白分明的界限。
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想要继续保持增长,离不开俄罗斯市场的支撑。所以咱们不能因为俄罗斯市场有着这样那样的障碍,就将之视为“阴谋”和“敌人”。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逐步站稳脚跟,再到被质疑,也是一个品牌进入陌生市场必经的阶段。中国车企需要学会适应市场,面对新的挑战。
俄罗斯有着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极端气候条件,其汽车行业标准甚至比德国还要严格。如果中国汽车品牌能够在俄罗斯市场证明自己,反过来说对国内汽车产品的技术、品质和质量也是一个促进。
除了主动出击,加强与俄罗斯政府及企业的沟通,寻求更合理的合作方案之外,自身的技术创新、质量品质、售后服务等,都是中国品牌需要去不断改进和提升的。以中国车企的智慧,相信能够在俄罗斯市场找到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