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销量下跌28%!多地经销商退网,Smart要怎么破局?

车之养护

3327阅读

01-27

有媒体报道,个性化汽车品牌Smart公布2024年销量数据显示,1~11月份全球销量仅4.39万台,同比大幅下跌达28%。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和新能源大潮席卷,小资品牌Smart在声量和销量方面都遭遇了挫折。那么这个有着奔驰与吉利双重身份的品牌,究竟能破局吗?

全球销量下跌28%,有经销商选择退网

smart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令人堪忧。其中海外市场销量更是大幅下滑33%,仅售出1.49万辆。在欧洲市场,smart的境况尤为糟糕,2024年10月份销量仅为47辆,可以说被彻底边缘化。

在中国市场,smart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尽管年初制定了5万辆的销量目标,但截至2024年11月底,实际销量仅为2.9万辆,与目标相去甚远。销量的持续低迷使得各地终端经销商面临巨大压力,部分经销商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退网,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smart的市场困境。

具体到车型方面,smart目前在售的几款新能源车型并未能在市场上有所建树。与国内其他自主车企的车型相比,smart在性价比方面并不占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smart对于车市的“价格战”几乎无动于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量。此外,随着smart车型尺寸的变大,其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与消费者对其经典小车形象的固有认知产生了一定偏差,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smart与奔驰以及吉利的关系

smart品牌最初由奔驰与瑞士Swatch公司合作创立,目标是打造小巧灵活的城市出行解决方案。不过随着市场认可度的降低,smart品牌逐渐面临盈利困境。为了推动smart向电动智能汽车转型,2019年,吉利控股集团与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宣布成立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共同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的发展。

在合资公司的框架下,smart品牌的产品设计与研发得到了奔驰与吉利的技术支持。例如,smart精灵#1车型采用了吉利耗资千亿打造的“浩瀚平台”进行研制开发,而奔驰则负责外观设计。这种合作模式集合了两家公司的技术优势,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smart的技术含量。

具体到车型方面,smart精灵#1作为smart品牌转型后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具备出色的设计、性能和性价比,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话说回来,在新能源大潮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smart品牌过于小众的定位,也让它很难研发出走量爆款车型。

总而言之,smart与奔驰、吉利的股权关系明确。在合资公司的框架下,三方共同努力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智能汽车转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想要更上一层楼,还有待观察。

smart中国表现

截至目前,smart已在中国市场推出了smart精灵#1smart精灵#3以及smart精灵#5三款车型,覆盖了紧凑型到中型SUV的市场区间。

从价格方面来看,smart精灵#1作为品牌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售价区间为15.49万至28.49万元,价格并不便宜。smart精灵#3则是一款轿跑风格的紧凑型SUV,售价区间为16.49万至28.99万元,略高于精灵#1。最新上市的smart精灵#5则是一款定位更高的中型SUV,售价区间为23.99万至36.80万元,展现了smart品牌向高端市场进军的决心。

总体来看,smart在中国市场的车型布局已相对完善,价格区间覆盖广泛,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smart过高的定价或许会影响销量,毕竟在新能源大潮下,个性已经很难作为拉开品牌定价差距的要素,如何在个性的基础上做好产品、服务以及亲民的定价,才是决定车型是否能热销的关键。

结语

smart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令人堪忧,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低迷,部分经销商选择退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困境。具体到车型方面,smart的几款新能源车型在性价比上并不占优势,且随着车型尺寸的变大,价格也随之上涨,与消费者对其经典小车形象的固有认知产生偏差,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尽管smart有奔驰、吉利做靠山,并在合资公司的框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smart需要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服务以及定价的亲民性,才能在新能源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否则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smart品牌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