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智驾求抱团,2025年的车市,要么依附强者要么成为强者!

车314

3779阅读

02-18

前两天和一位老汽车媒体人聊天,他感慨现在的汽车市场的变化太快,思想稍微僵持下可能就会掉队。作为一个练习时长五年半的汽车媒体实习生,我深以为然。

车辆智驾 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炒的

春节假期的结束,就像是揭开汽车智能化时代的信号。

长安汽车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不仅自己搞智驾,还和华为(乾崑智驾)一块儿搞。次日比亚迪也宣布全系车型进行智驾时代,下至7万元上至109万元,“天神之眼”智驾无处不在。

左手价格战,右手智能驾驶,大概率会是今年车市的主旋律。毕竟7.88万起的小型车都给你配上智驾了,售价稍微高点的,你不搭配个智驾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2025款新车,掉面儿~至于说车辆搭配智驾会增加成本,进而售价也大幅提升,这道理虽然都懂,但消费者是否会接受就得另说了。

而对于这次“全民智驾”浪潮,也有不少业内大佬发表了不同观点。余承东认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而魏建军表示“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想表达的意思很明显,大概就是能用不代表好用,期货不实用只能赚噱头类似的吧。

其实对于观点,我们车314真的不太好做评价,这里面除了是因为金主爸爸的身份外,还有一点就是,智驾技术发展的太快了,时隔两三个月去试驾同一辆车的智能驾驶,可能就会有迭代的驾乘体验感,没有实践就妄下定论,那属实是愣头青的表现。于是呢,我们这段时间也是打算对一些主流热门车型进行系列智能驾驶测试,看看同样的测试条件环境,谁能取得更好的表现。

话有点扯远了,咱们继续摆正聊。车企们在大力推行智驾,这是大势所趋。但却很少有人谈如何消除消费者对智驾的顾虑和担忧。有技术,但也需要用实践和时间去证实这是个可靠的技术,而这个过程往往很漫长。

比如对于燃油车主或者驾控车辆较为传统的用户而言,现阶段的智驾就是“鸡肋”的存在。这两天我也和不少车主聊过智驾,对智驾持认可态度并想尝鲜的,确实有不少,但更多的是对智驾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没有信任感。

所以说,智驾技术固然很重要,但谁能优先在消费者心里建立智驾信任感,谁就算是在这场智能化军备竞赛中,拥有了半子优势!这点目前似乎也就鸿蒙智行做得不错。

搭伙重组 国企造车势力单打独斗时代的谢幕

那边智驾浪潮闹得正猛,这边又传来新的地震级消息!还是个双响炮!一个是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的合并重组,网传多年要重组的事儿终于是落地了。另一个就是上汽和华为最终还是敲定了合作,嗯,和陈虹时代一块儿谢幕的,还有那独立的灵魂。

对于这种改变,我愿称之为“国企造车势力单打独斗时代的终结”。

财大气粗的老牌国企造车势力,为啥会迎来这么大的改变呢?原因很简单!市场成绩单没有达到大大大老板的满意,或销量或盈利亦或电气化转型等等。就说东风汽车集团吧,1月份乘用车销量9.66万辆,同比下滑48.2%;新能源车销量也同比下滑25.3%至1.93万辆。合资板块里,像东风日产(同比下滑37.3%)、东风本田(同比下滑69.3%)、神龙汽车(同比下滑39.4%),这不妥妥的比惨大会嘛。

这成绩说明啥,海外品牌在国内不吃香了,在消费者眼里祛魅了。这时候要还想着和合资“一荣俱荣”,那就等着提桶跑路嘛。再瞧瞧身边的民营造车势力们,一个个高歌猛进,屡创新销量记录。

这一对比,肯定得采取点措施打破僵局呀,怎么搞!很简单,互帮互助优势互补。于是嘞,东风就和长安开始重组了。为什么是长安呢?原因也很简单,长安这几年在电气化转型这块儿做出成绩了,长安启源、深蓝汽车以及阿维塔等,市场认可度和销量都很不错,再加上北斗天枢计划在过去7年也在智能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二者的结合,大概率会产出1+1大于2的成效嘛。而且它俩的结合,也将催生出世界第五大汽车集团。光着噱头,就足足的了。

至于上汽集团和华为的合作,也算是预料之中的事儿吧。上汽集团这几年电气化转型进度并不算快,不管是飞凡还是智己,在销量表现上都是平平无奇,从数据来看,今年1月,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1098辆,同比下滑5.04%,去年全年上汽集团总销量也锐减了约百万辆。

和华为采用智选车模式合作,也许是现阶段不错的双赢方案,华为除了有技术,还有销售渠道,以及品牌号召力,而上汽则有国内顶级的造车实力,二者的结合,对于上汽而言,无疑是市场体量进一步提升的契机。

总结: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新的转折点。掌握智驾核心技术的车企将越来越有市场话语权,比如鸿蒙智行、比亚迪等。而抱团取暖的现象也将越来越多,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并且在供应链方面掌握一定议价权,从而在已持续两三年的价格战中建立一定优势。

所以,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不适合弱者生存——要么依附强者,要么成为强者!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

车314

车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