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少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都遭遇了困境。即使曾经风光无限的通用汽车,也在通过裁员和关厂的方式降低成本。2024年底,就爆出了通用中国多个部门将大幅削减人手,其中财务和产品规划部门要砍掉三分之一的员工,智能驾驶研发团队更是要全员出局。

进入2025年后,最近有消息称上汽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北盛工厂”)即将关闭,还会影响约2000名员工。在这家工厂成立初期,凭借别克GL8一款车型迅速打开市场,销量巅峰时期,北盛工厂生产的GL8系列占据了国内高端MPV市场超过70%的份额。但是到去年,上汽通用的整体产能仅为42.2万辆,工厂产能利用率仅16.7%,大量生产设备闲置,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

路透社报道称,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 Barra)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场汽车会议上透露,通用汽车计划在中国市场专注于凯迪拉克、别克以及高端进口车业务。目前,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中国生产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品牌的汽车。
2024 年第四季度,通用汽车公布了总计高达 40 亿美元的重组费用,其中包括与关闭中国工厂相关的费用。同一时期,该公司录得 29.6 亿美元的亏损,而前一年同期则盈利 21 亿美元。据悉,通用汽车承担的特殊费用总计超过 50 亿美元,主要原因是与非现金重组费用以及某些中国合资投资项目中产生的利润损失有关。此外,终止对 Cruise 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的资金投入也对通用汽车的净利润产生了影响。
自 2017 年达到 400 万辆的销量峰值后,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路下滑,到 2023 年已降至约 210 万辆,几乎减少了一半。由于未能在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市场中确立竞争优势,其市场份额被本土企业抢占,并且自今年以来已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亏损。
通用汽车旗下的美国品牌汽车,如别克和雪佛兰,在合资项目中尤其表现不佳。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Marklines 的数据,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从 2019 年的 12% 急剧下降至 2024 年(1 月至 8 月)的 5%。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其电动汽车产品线不足,以及曾经在中国被视为高端车的美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急剧下降。
自 2024 年以来,通用汽车一直在中国业务中进行裁员。在削减美国品牌汽车生产能力的同时,该公司也在重新审视其在中国的销售策略,包括车型配置和定价政策等方面。此次重组的重点是向电动汽车生产转型以及扩大高端品牌的销售。另一方面,美国股市似乎已经反映了这些重组因素,4 日通用汽车的股价小幅下跌了 1%。
在这样的调整之下,上汽通用从去年开始推出了一口价政策,也让上汽通用在去年小火了一把,如今“限时一口价”策略已经成为了众多合资品牌广泛使用的策略。一度成为车市热点,也是同步带来了利润回正的开始。据此,其实释放出了两点信号:
一、上汽通用的品牌力依旧存在,只要价格合适,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愿意选择上汽通用。
二、上汽通用通过深度的中国化策略,供应链成本控制不输任何自主品牌。
尤其是在降价后,即便一些智能化表现、功能配置不及自主品牌同级产品,但依旧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品牌背后代表的高品质所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