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罢免63位高管,背后的生死时速

电动EV
电动EV
原创

3177阅读

2天前

作者/编辑:山姆

当下,汽车行业竞争已经到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程度了。

上汽集团孤注一掷,处在转型关键节点,开启了自主板块史上规模空前的人事调整,力求在这场残酷的角逐中谋得生机。

上汽集团 logo建筑物 帅 仰视

  • 上汽挥刀自救,63位高管大换血

2月18日,上汽乘用车发布了《关于大乘用车干部任免的通知》(文末附有完整版文件),一次性任免了大乘用车板块的63个高管,满满的三页纸,包括了上汽大乘用车板块多个部门的总监、副总监、副总经理。

这就意味着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高管几乎全都换了一遍,这次“大换血”品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事调整。

他现在不拼也不行啊,现在的经营状况实在太差,必须背水一战,不成功则成仁,拼了还有生存的希望,不拼就肯定会被淘汰。

这个文件里有个名词,大乘用车板块,它包括荣威、名爵、非凡、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和海外出行等五大关键板块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和战略调整,希望做到实现资源集中、提升效率、技术突破和强化品牌矩阵四大目标。

上汽集团 车展全景 展车

  • “慢”得调、毕竟真没剩什么试错成本了

正如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强调,“慢”是上汽过去竞争的短板。市场瞬息万变,企业需灵活机制和每周调整模式抢占先机,“大乘用车板块”就此诞生。

在干部大会上,贾健旭提出“整零协同”战略,对供应商体系下手。从联合电子电驱系统到华域汽车智能座舱,以往封闭的供应体系被打破。但“既要降本又要保供”的行为如同走钢丝,稍有差池,就可能重蹈某新势力因更换供应商而停产的覆辙。

这场涉及63人的人事调动,本质是传统制造思维与数字原生思维的对决。

软件定义汽车已成行业共识,上汽面临关键问题:靠组织架构调整能否重构技术基因?在华为全栈方案和比亚迪垂直整合的双重压力下,留给上汽这样的传统车企的试错机会,或许不超三个产品周期。

毕竟资本市场对传统车企的耐心,正以季度为单位迅速消磨。

华为 合作生态图 智选车

IMG_256

  • 旧贵族在智能时代上演"灵魂论"到"借魂术"

值得一提的是,2月11日,据接近华为的业内人士透露,华为与上汽集团的智选车模式合作已基本敲定,目前华为智选车团队现已进驻上汽集团。

从"灵魂论"到"借魂术",上汽的魔幻转型之路令人咋舌。2024年销量暴跌20%、净利润蒸发90%的残酷现实,将昔日豪言击得粉碎。当"灵魂车企"的旗帜轰然倒塌,这场与华为的联姻更像资本市场的自救表演——商标里SAIC四个字母如同防伪钢印,暴露出合作背后的主权焦虑,生怕华为抢了冠名权。

老平台套壳+华为智驾=中高端入场券?飞凡荣威的旧瓶装新酒策略,在比亚迪海鸥的降维打击下显得尤为尴尬。当7万元级竞品标配高阶智驾时,17万起的"缝合怪"产品线,正在将品牌溢价透支为行业笑柄。

当听到“上汽飞凡汽车携手华为重启ES37项目”,我想余承东估计对这临时换车也表示无奈。再撕开了合作真相:华为带着全栈技术进场,上汽却只端出了贴牌代工的盘子。

再看,鸿蒙智行“四界”已覆盖25-150万市场,尚界却强攻17万市场的操作堪称魔幻——这哪是开拓新赛道,分明是要和自家智界上演"兄弟阋墙"的戏码。

在比亚迪祭出500万辆规模的智驾生态矩阵时,上汽这波强行卡位,倒更像是传统车企最后的流量焦虑症发作。

方向盘与灵魂的博弈从未停止,华为技术可以给产品镀金,但给不了品牌真正的溢价能力。

这场合作更像传统车企的生存挣扎,而非真正的逆袭,也向我们抛出背后的问题,传统车企还剩多少战略纵深?这轮罢免63位高管又能带来什么呢?

上汽集团 名字图

电动EV:

上汽的63位高管大换血,从“灵魂论”到“借魂术”,上汽的转型之路充满戏剧性,却也暴露了其在技术基因上的短板。

在华为全栈方案与比亚迪垂直整合的双重夹击下,更迭数据很快,上汽的试错机会或许不超过三个产品周期,是逆天改命,还是黯然退场,我们拭目以待吧。IMG_256

IMG_256IMG_256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