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5年车企营销的三个预言:不投放必死,乱投放速亡

驾仕派

1578阅读

2天前

最近网上暴论不少,比如一位微博大V说他去车企进行了几次深度沟通,然后给车企提了几个建议,比如不要给传统媒体投广告,不要去搞活动、参加车展,不要给老登媒体平台投放,节约下来的钱给数码博主投放、给年轻人喜欢的平台,主要传播“汽车就是大号手机”。

当然我们无意说他的这些观点对不对,毕竟都是个人表达。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都说2025年是车企竞争烈度进一步加剧的年份,比如现在月销量过万的新势力才能排到榜单前十,而随着传统车企加大新能源车、智能车的投入,更会进一步挤压落后者的生存空间。

这也意味着车企需要在2025年投入更多的传播和营销费用,要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把用户的心智打透,才可能活到2026年的黎明。如果在如此烈度的前提下放弃传播、高估了自己的品牌,要么是把自己稍微稳定的局面拱手相让,要么就相当于告诉大家 “我没钱打仗了”。

那么,2025年的传播策略要怎么打呢?我的观点无非就三点:垂媒不能弃、专业媒体要打透、不能只看年轻人需求。

01

放弃传统投放,车企直接进“ICU”

首先,传播这件事情其实自古以来就没有太多的变化,那就是你要做到“全民皆知”,那大规模的投放依然是必须做的。如果只去算投入产出比,而直接砍掉一大堆所谓可有可无的投放,那么最终还是会吃大亏——换个说法,造车的几十亿都花了,还节约几亿的传播费,那真的是“舍本逐末”了。

尽管传播的介质在不断更新,但是大多数人对信息的获取依然有一个“雪球效应”。可能现在很多人在讲社交媒体、社群传播,这也体现在目前的算法机制上,可是传播本身都需要一个规模量的积累才能滚动起来。

什么是“雪球效应”呢?简单来说,就是要出圈,传播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滚成一个大雪球,才能够“撞开”更多人的信息屏障,才会吸引到更多人的讨论。

就好像《哪吒2》这部电影,从一开始所有春节档的排期大家可能都差不多,前几天其实并没有和《射雕英雄传》《封神2》这些拉开差距。但是随着《哪吒2》口碑上升,排片开始增多、票房增长更快,就促使了院线排片开始进一步倾斜,通过取消掉其他影片的排片来增加《哪吒2》的场次,形成了《哪吒2》巨大的声场。

但是《哪吒2》真正出圈还是在大年初六之后,因为此时《哪吒2》已有可能创新中国电影的票房新高,从而引发了第二轮观影高峰、引发了动画电影的破圈讨论。

在新年过后的工作日《哪吒2》的票房还有逆跌、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周末甚至创出了7.61亿的单日票房,而后在2月14日又来到了7.88亿的高点。这种长尾效应才是《哪吒2》不断突破票房新高的原因,这也是雪球效应带来的全民关注,甚至很多车企也免费赠票给车主,进一步拉高了票房。

所以说,车企要想自己的传播能出圈,先要做到的是声量要足够高,然后才能有机会完成所谓的破圈,最后迎来长尾赚钱的机会。再不济也要学《射雕》,把预售拉爆,尽管电影水平不咋样,但是也能吃开头一节,把成本赚回来。如果一开始就想着产品底子好、不用在营销上花钱,那么最终可能就和《蛟龙行动》差不多,电影不算差,但是最后却连排片都没有。

而很明显,要做到声量足够高,那必然是全域投放,除了小米和华为这种自带声量的品牌外,没有不花钱的声量。某种程度来说,雷军的声量也是小米花了十五年的时间积累的,华为的声量那更是大量真金白银投出来的,没有平白无故的高声量。

这也意味着,如果车企一旦砍掉了大量传统汽车媒体的投放,基本上在滚雪球的开始阶段就少了最稳定的输出,那要想着雪球滚起来基本上不太可能。尽管数码媒体数量众多,只给数码媒体投放,其实也不太可能出圈。

做个最简单的比喻,每年上市那么多手机,小米、华为、OPPO、vivo这么多新机,但是可能唯一能记住的也就是苹果出了iPhone多少代,甚至小米、华为这类头部品牌的年度旗舰手机大家也不一定记得住。那么放到汽车行业更是如此,投放再多的数码媒体,更可能是过眼云烟,用户关注数码媒体是看数码资讯,汽车资讯夹在其中可能更是一眼略过。

因此,从投放策略来说,如果车企真的直接放弃了传统媒体的投放、只投放所谓“高性价比”的数码媒体,不要说破圈,那可以直接抬进ICU了。

02

投放专业内容才能找到真正用户

第二点就是,媒体属性肯定是“术业有专攻”,买车看汽车媒体,买手机看数码媒体、出国留学也有自己的细分媒体,买房、旅游、美食都有自己的细分赛道。甚至赛道细分到,你可以看专门吃日料的美食博主,也可以有专门做家电导购的数码媒体博主,甚至还有专门卖商铺的房产博主。

这些细分赛道的存在,本质上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一种导购向的存在。大多数用户关注专业赛道的目的,不仅在于兴趣,更在于可以短时间内找到答案,专业赛道的媒体和博主相当于用自己的 “专业经验”交换用户的关注。用户认为在专业媒体这里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相当于专业媒体帮自己节省了研究的时间。

很明显,专业媒体和网红流量的存在逻辑有本质区别,网红是用自己的热度去交换用户的娱乐时间,是让用户消磨时间,而专业媒体的存在是为用户节约时间。

就算是现在有部分跨界媒体,比如你看陈震的出差Vlog或者手机开箱,本质上只是一个“娱乐节目”,而不是真正导购。同样,数码媒体顶流影视飓风也会拍一些汽车类的广告,但更多时候这类节目主要是起到一个娱乐效果,无法帮助消费者有确定性购买意见。

当然,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需要普及面广的传播,就像是以前的央视广告、广告牌,所以现在给网红们投广告也是需要的。但另一方面,如果只给网红投广告,却不给专业媒体投放,那么最终消费者的落地在哪就成了很大问题,因为用户找不到一个深度了解产品的渠道。一旦所有的传播内容都是表面化的,那最后临门一脚的成交肯定就会出现问题。

其实在这几年新势力的传播中可以找到非常典型的案例,很多车型都是刚刚上市热度最高,结果两三个月以后销量迅速就滑落了。一开始说销量爆单、累积了多少万张订单,过了半年以后一算,交付数量一直没有完成最早24个小时的“战报业绩”。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新势力很喜欢的一种传播打法是在上市前两三个月把热度炒起来,又是买热搜,又是狂投数码博主,感觉在全网都展示出爆款的迹象,但是真正上市之后应该去做的试驾内容、产品解析、对比评测却都没有了,用户真正要购买的时候根本看不到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好像只把大家的胃口吊起来了,然后要让用户去到店看车,车企以为用户到店了那成交就十拿九稳了,可是问题就在于,如果用户连基础信息都找不到,凭什么还要花时间去店里看车呢?

实际上,你以为用户的购买决策链条是:信息轰炸-到店-体验-下单;但是真正用户的决策链条却是:信息轰炸-搜索产品-对比参数-到店体验-试驾-下单。用户要买车的中间环节比想象更复杂,哪个品牌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内容,才会更大概率的成功。

相关数据显示,即便是现在用户购买的平均决策周期已经从89天下降到53天,但是这个决策周期依然足够长,其中有44%的时间还是在“筛选对比”、14%的时间是“了解关注”。车企一旦没有足够的信息内容让用户看到,在“筛选对比”环节中直接就会被排除,大部分消费者不会愿意去冒险。

所以,提供详尽的内容核心,也就是专业媒体的作用所在,而不是网红媒体的任务。一旦车企放弃了专业内容的投放,以为只要有足够多的网红媒体帮助产品曝光就能卖好车,这可以说就直接把自己排除在了竞争圈,这一点已经屡屡验证了。

03

被带偏的“年轻化传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车企“迷恋”做一些过分年轻化的内容,强调“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尤其是对B站这类平台倾注所有的关注度。这也形成了一种观念:垂直专业类媒体是落后的、B站这些年轻人喜欢看的平台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此只要多投B站、多做年轻人喜欢看的内容风格就能卖好车。

然而,这显然是被人带偏了。

某种程度讲,年轻消费者对B站的热衷,就是对所谓传统媒体、头条、抖音这类“父母类”媒体的一种反叛选择,形成了新的群体效应。如果要类比,这其实和当年美国年轻用户不用Facebook而去用Snapchat、Instagram类似,也和现在中国年轻一代用QQ而不去用微信类似,就是不喜欢和父母辈用相同的社交软件。

但问题在于,即便是年轻人有自己的喜欢平台,尤其是媒体报道可能会追逐这种所谓的用户迁移,但并不代表传统媒体的传播失效。头条、抖音,甚至微信公众号也依然有着巨大的用户量,而以PGC为机制的内容传播也会把生产的内容分发到B站这样的平台。但是反过来看,在B站火起来的UP主,放到头条、微信上的传播流量并不一定能火,更不一定能够形成破圈。

从内容传播的角度看,B站毕竟只是一个3.5亿MAU(月活用户)的平台,但是抖音是8亿MAU、微信所处的公众号和视频号是13亿MAU的平台,就算是快手这类的市井社区文化的平台都能做到7亿MAU。因此,车企如果只是认为投放B站这样的年轻平台就能抬升销量和品牌认知,那完全是反数据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车企必须要看到,到底哪些平台的消费者是在汽车购买环节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比如为什么问界M9能够卖得好、甚至比很多更年轻化车型卖得更好,这有点反直觉,因为年轻人理应更喜欢新能源车、那么中大型新能源SUV应该是新势力卖得更好。而且你去问很多年轻消费者,他们大多认为问界M9设计很老套、看上去像是父母辈买的车,所以在年轻内容平台上也很少看到问界M9的露出,肯定也没有理想的产品多。

可反映到现实生活中,问界M9的销量显然更成功。背后的逻辑可能是,买问界M9的用户是那些更有钱的70后、60后,而更年轻的80后、90后奶爸可能看不上问界M9,同时本身他们也消费不起问界M9。60后、70后的信息获取更多是传统内容平台,购买决策也会经过更多的详细比较。这时候你会发现,抖音、头条等平台对问界M9的传播明显更多,即便是内容质量有限、参差不齐,可是规模量更大。相反,新势力车企往往对这些“老登”平台避而远之、更强调去年轻内容平台创造所谓好看的内容。

可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理念、信息获取理念,汽车这种大件产品,尤其是智能电动车动辄20、30万元起步,年轻平台的大部分受众可能会喜欢,但是却无法推动消费。对于车企来说,要看到平台用户的消费能力,才能做出合理的投放决策。如果车企还只把费用投给年轻人喜欢的平台,按照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做“效率投放部”,最后结果不是投放有效率,反而可能是投放最没有效率、ROI回报率最低的方式。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要车企完全抛弃年轻内容平台,投放策略本身不是非此即彼,年轻化内容肯定有存在的价值,也可以培养今后的消费者。只是说在当前的环境下,车企在做传播投放的时候需要去更好的平衡传统媒体平台、年轻内容创作平台的比例,而不是听风就是雨,一股脑跟着所谓“传播年轻化”趋势全部砸到暂时没有形成消费力的传播平台上。

04

驾仕总结

总结一下,车企面对2025年这个智能电动车的“决战之年”,具体要做什么。

第一个要能够明白今年肯定是一个高烈度竞争的节点,而这种高烈度竞争下必须要加大对营销的投入,而不是减少。因为不管你是为了节约成本还是为了营销效率,只要你减少投放就是给别家创造饱和式攻击的机会,只要你的营销炮火停息了就会给别人创造说话的机会。在目前这种第三阵营新势力品牌并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手只需要一个爆款就能翻身,这样对自家来说有可能就会被淘汰出局。

所以,我们认为,在2025年的新能源车企省什么费用都不能省营销费用,可以对销售、交付的冗余团队进行收缩,但把原本就有限的营销传播、落地活动都砍掉,可以说就直接宣告进入ICU。任何所谓的“破圈”都不是一厢情愿,而必须有一个把“雪球”撬动的过程,撬动营销这一步的钱真的不能省。

第二个是车企老板们、决策者们喜欢投放什么内容、什么KOC、什么平台都无所谓,但是对投放的决策者而言,专业化内容、垂媒平台的基本内容产出不能省。投放决策者必须要知道专业化内容才是影响消费决策的核心,在投放分配上不能削弱对汽车专业内容的产出,如果只把投放集中在网红圈层、只在产品表面做文章,那么这一类投放毫无意义,也无法为车企提供长期的热度支持。网红流量博关注可以有,但只有专业化内容才能让车企的产品在高烈度竞争中“行稳致远”。

第三就是,车企必须要合理分配对不同平台、不同受众群体的投放比例,绝不能是年轻人喜欢看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要看到自家产品对应的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哪里。如果连买自己车的用户在哪里都不知道,就跟着所谓“年轻化营销”走,最后肯定要吃大亏,落得一个“订单爆了,就是没有交付”的结果。

2025年的中国车市肯定会比想象激烈,可是传播的本质永远都是用户在哪、就要把声音传到哪,如果没有声音、声音的方向不对、听到声音的群体不对,那这样的车企走不到2026年。

(END)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

驾仕派

驾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