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BBA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日子也不好过了。
2月27日,奔驰中国针对公司裁员传闻进行回应称“面对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及汽车行业的转型机遇,公司一直在积极进行业务调整,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业务的整合、削减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部分员工的工作安排。”
在此之前,有消息称“奔驰中国在近期已经约谈了部分员工,当天即启动裁员,裁员比例约为 15%”。该消息曝光后不久奔驰方面便做出上述回应,但并未披露具体裁员部门。

据了解,本次裁员主要涉及销售和汽车金融两个体系,两公司主体为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被裁员工可获得“N+9”的赔偿,若员工在两个月内未找到新工作,奔驰中国还将额外支付3月和4月的工资,最高赔付可达“N+11”。
不仅如此,今年晚些时候奔驰还计划对其他职能部门(如IT服务和法务团队)进行类似裁员。
奔驰的这一决定折射出其当前面临的困境。首先从业绩上讲,此前奔驰发布的2024年业绩显示其营业收入为1,456亿欧元,较2023年减少4.5%;息税前利润(EBIT)达到136亿欧元,较2023年减少31.9;净利润为104.09亿欧元,同比减少28.4%。
其中,乘用车板块业务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从143亿欧元跌至87亿欧元,同比下滑近四成;而调整后销售利润率(RoS)也从12.6%跌至8.1%;而在华汽车销量同比下滑7%,这一表现也拖累了其去年的全球汽车交付量。

除业绩的压力外,还有转型的阵痛。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和智能化。奔驰虽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占据优势,但在新能源赛道上,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本土品牌凭借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优势,不断抢占“BBA”的市场份额,而这种转型的阵痛不得不让奔驰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奔驰并非唯一一家在中国市场精简业务的豪华车企,保时捷和宝马也同奔驰一样在中国市场裁员。
在过去一年保时捷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保时捷中国市场“换帅”,其二便是裁员以及减少经销商门店数量。
与之对应的是,去年12月中旬,多名业内人士透露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开启中国区裁员,正式、外包都裁,赔偿或按N+6的标准执行。
具体来看,正式员工裁员10%,外包员工裁员30%。同时,保时捷还计划在2026年底前自砍门店数量,将主动将经销商数目控制在100家。
与此同时,据宝马公司的一位发言人透露,宝马中国部门去年没有与一些员工续签合同,受影响的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2%至5%,并且今年也有类似的计划。
实际上,回顾2024年,整个传统豪华汽车品牌阵营的日子都不好过,奔驰、宝马、奥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不可否定,在燃油车时代,奔驰、宝马、奥迪(BBA)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长期占据豪华车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BBA在纯电领域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以奔驰EQC为例,作为奔驰首款纯电动SUV,其销量惨淡,从最高售价62万元一路降至22万元,降幅高达40万元;宝马和奥迪的新能源车型同样未能达到预期。
如今,以BBA 为首的传统豪华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集体“渡劫”,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问题,也反映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变革。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汽车的浪潮下,传统燃油车巨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若想在中国市场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就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加大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投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否则精简业务也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