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杨学良发声!小米SU7 ultra多起安全事故引关注

电动EV
电动EV
原创

4035阅读

03-12

已编辑

作者/编辑:邱雨晖

2023年,极氪001 FR在上市时曾自信满满地宣告:“友商五年内造不出同级产品。”这一豪言壮语背后,是极氪001 FR凭借四电机分布式动力系统、AP Racing制动系统等尖端技术所构建的坚实壁垒。

然而,仅仅一年后,小米推出的SU7 Ultra便以惊人的1548马力、1.98秒零百加速全面超越了极氪001 FR,甚至在纽北赛道刷新了全球四门车的最快圈速记录。这场技术革命不仅让业界震惊,更以52.99万元的亲民价格,直接挑战了传统超跑高昂的定价策略,将它们的溢价空间压缩到了30%,极大地冲击了极氪001系列的市场份额。

大马力背后的安全隐患

然而,小米SU7 Ultra的超高性能在带来极致驾驶体验的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1500马力的强大输出,在开放道路上如同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惨剧。2025年3月,一段国道飙车视频震惊网络,一辆SU7 Ultra从静止加速到303km/h仅需17秒,远远超出了普通道路的安全极限。同时,赛道上也发生了多起因未受训车主误操作导致的车辆失控事故。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小米通过OTA升级推出了“新手模式”,强制限速140km/h,并禁用Boost模式直至车辆行驶300km,同时要求车主通过安全测试才能解锁全部性能。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完全消除安全隐患。一方面,技术限制的滞后性导致事故多发生在车主对车辆性能逐渐熟悉之后;另一方面,52.99万元的低价让高性能车的门槛大大降低,吸引了大量缺乏赛道驾驶经验的用户,他们频繁尝试极限操作,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

诚然,小米SU7 Ultra的强势崛起,让吉利等竞争对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吉利副总裁杨学良在微博上连续发声,质疑SU7 Ultra的安全性,这背后其实是市场份额争夺战的白热化表现。极氪001 FR既要应对小米的技术压制,又要避免频繁改款引发的消费者不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一系列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当新势力车企以互联网思维解构传统性能车的开发逻辑时,安全伦理是否已经被过度让位于市场扩张?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性能民主化与风险管控的失衡

实际上,小米SU7 Ultra的安全策略存在根本性的矛盾。首先,它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了“马力民主化”,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高性能车的乐趣。其次,它又试图通过电子围栏等手段约束用户行为,降低安全风险。然而,这种矛盾的做法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比如,产品定位的错位让SU7 Ultra吸引了大量非目标用户,这些用户往往缺乏必要的驾驶技能和经验,增加了安全风险。其次,技术赋权过度导致三电机系统、赛道模式等原本服务于专业场景的功能被简化操作后,降低了使用门槛,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最后,将安全责任部分转移至用户缺乏硬性约束机制,难以有效保障公共安全。

实际上,面对小米SU7 Ultra所带来的挑战和启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必须重新审视并重构高性能电车的安全边界。小编任务应采取分级授权制度,根据驾驶资质开放不同等级的动力输出;同时绑定保险与驾驶行为数据,对高风险行为进行预警和干预;此外还应建立行业联动的赛道准入标准,确保所有参与赛道活动的车辆和驾驶员都符合安全要求。

最后,真正的性能民主化不应以公共安全为代价。雷军那句“银色最安全”的营销话术虽然听起来悦耳动听,但远不如一套刚性安全体系来得更有说服力。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时代里,只有那些能够平衡好性能与安全的车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