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一纸《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将争议多年的汽车周销量排行榜推至风口浪尖。倡议要求车企停止发布周榜,呼吁行业从“数据竞赛”转向“服务与价值竞争”136。
这一倡议迅速引发连锁反应:理想汽车已经停更2025年第11周的榜单,并且此前蔚来、吉利等曾公开反对周榜的车企高管再次发声支持,而网友则分化为“支持派”与“反对派”两大阵营245。诚然,这场争论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短期数据狂欢与长期价值塑造的博弈,究竟该如何平衡?
周榜是“流量密码”,还是“消费陷阱”?
其实关于周销量排行榜,是否应当成为行业内卷的罪魁祸首?在作者看来,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解读。
首先,对于销量稳定的车企来说,这是天然的流量密码。比如,理想汽车自2023年4月首创周榜以来,通过高频次的数据曝光,成功塑造了“新势力销量冠军”的标签。榜单发布当天,社交媒体与行业媒体的集中解读,往往带来品牌声量的指数级增长。例如,2024年理想L6上市期间,周销量数据的恢复发布直接助推了市场信心,使其重回榜单前列48。这种“即时反馈”机制,让车企能够快速调整营销策略,甚至通过细分榜单(如“20万以上中大型纯电”)制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其次,这种短期主义的“数据游戏”也催生了行业乱象。首先就是数据真实性存疑,公信力不强,比如周销量数据多来自车企自报或第三方估算,缺乏统一口径与审计流程。例如,蔚来曾多次声明“未授权任何机构发布包含蔚来数据的周榜”,直指部分榜单的统计漏洞35。其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内卷。此前,吉利副总裁杨学良直言,周榜导致企业“攀比销量、拉踩对手”,甚至通过调整生产节奏人为制造数据波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车企资源过度向营销倾斜。北方工业大学研究员张翔指出:“周销量波动本是正常现象,但企业为维持排名,可能牺牲研发投入或服务质量,形成‘重数据、轻创新’的畸形生态。”
对消费者而言,周销量排行榜的吸引力在于其“即时性”与“透明度”,购车者普遍认为,频繁更新的榜单能更敏锐反映市场趋势。例如,某新品牌若连续数周销量攀升,可能预示其产品力或服务获得认可;反之,传统巨头的排名下滑则可能引发对品牌转型能力的质疑。这种动态视角,似乎比月度数据更能帮助消费者捕捉“窗口期”机会,避免“入坑”个别处于危机边缘的车企。
但这一逻辑的漏洞在于,汽车消费的本质是长周期决策。一辆车的研发周期长达3-5年,生产交付涉及供应链、物流、渠道等多重环节,单周销量的波动往往与促销政策、产能调配甚至物流延迟相关,难以真实反映产品竞争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章弘指出:“消费者容易混淆出厂量、挂牌量与上险量,而周榜数据来源的模糊性加剧了这种误解。”5更值得警惕的是,榜单可能被营销话术“绑架”。例如,某车企通过限定“大7座纯电”等细分标签,将自己包装成“细分市场第一”,实则掩盖整体市场份额的萎缩。这种“选择性呈现”不仅误导消费者,还可能助长行业的投机心态。
市场到底需不需要周榜?
周销量排行榜的存废之争,本质上是汽车产业转型期价值导向的冲突。支持者视其为“市场体温计”,认为高频数据能提升行业透明度,倒逼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反对者则斥其为“内卷兴奋剂”,认为短期数据竞赛扭曲了竞争逻辑,阻碍行业向技术、服务等核心价值聚焦。
从全球视角看,欧美成熟汽车市场极少发布周销量数据,行业更关注季度财报、年度战略与长期技术路线。这种差异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有的“高烈度竞争”现状: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50%,但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不得不通过高频数据争夺有限注意力。中汽协的倡议,实则是对这种“内耗式增长”的纠偏尝试——将行业重心拉回电动化、智能化等长期赛道,而非沉迷于数据排名的“即时快感”。
实际上,中汽协的倡议并非否定数据价值,而是呼吁建立更健康的评价体系:以月度、季度数据平衡即时性与准确性;以技术突破、服务创新等指标替代单一销量维度。理想汽车此次主动停更周榜,或许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理性竞争”转型的起点。
然而,这场改革能否成功,仍取决于多方博弈。若第三方机构继续推出变相排名,或车企以“用户需求”为由暗推周榜,倡议可能流于形式。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一套被行业广泛认可的“价值竞争”标准例如,将研发投入占比、用户满意度、碳减排水平等纳入评价体系。唯有如此,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跳出“数据内卷”,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