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比三万"到 "海外比三十万",比亚迪2024年财报出炉!

电动EV
电动EV
原创

3.3万阅读

03-27

作者/编辑:山姆
导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比亚迪2024年财报亮眼,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研发投入更是惊人。从“比三万”到“海外比三十万”,比亚迪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全球化布局。然而,光鲜背后也面临研发效率、高端化战略、国际化难题及行业内卷等挑战。比亚迪能否持续领跑新能源赛道,值得期待。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这是比亚迪方程豹事业部总经理熊甜波在官微对财报的评论。

回看比亚迪的来时路,从平平无奇的造电池的民营企业家,到如今全球市场首屈一指的新能源“扛把子”,比亚迪的成长和蜕变,我们都看在眼里。

现在最新2024财报的已经出炉,让我们看看这家企业在2024年又有取得哪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吧。

比亚迪2024财报 官方截图封面

  • 数据说话!比亚迪硬核成绩单

3月24日发布的财报显示,比亚迪2024年营收7771亿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34%。

更令人咋舌的是,这家公司竟然把542亿元砸进研发,比净利润还多出近140亿——相当于每天烧掉1.48亿搞技术。这种"赚10块花12块搞研发"的疯狂策略,在过去14年里已经上演了13次,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

比亚迪2024财报 净利润 23

正是这种技术赌徒式的投入,才催生出刀片电池、第五代DM混动、天神之眼智驾等核心技术。

支撑这种疯狂投入的,是比亚迪惊人的财务健康度:1549亿现金储备,有息负债仅占4.9%的行业最低负债率。

当友商还在纠结"研发换销量是否划算"时,比亚迪已经用数据证明:542亿研发投入换来427万辆全球销量,直接把单车研发成本摊薄到1.27万元——在规模效应下,技术反而成了最便宜的竞争力。

比亚迪全球销量 2024财报12

  • 从"内卷王"到"规则制定者"

从2024年比亚迪开年打出的798秦的价格战,到2025年开年开启的全民智驾,从这份财报中就能看出许多不少门路,并且也无形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的两大质变。

首先是价格战困局的破解之道:当整个行业陷入"降价-亏损-再降价"的死循环时,比亚迪的汽车业务毛利率居然逆势涨到22.31%,比特斯拉还高出近4个百分点。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堪称教科书级别:通过电池、电机到智驾芯片的全产业链自研,实现了堪比"庖丁解牛"的成本控制;更绝的是把给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压缩到127天,比行业平均快57天——用更快回款换取更低的采购价格。

在全球化布局上,比亚迪展现出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打法。

虽然海外销量41.7万辆、同比增长72%的数据足够亮眼,但真正的杀招藏在细节里:在泰国、巴西建设本地化工厂,在波兰铺设直营门店,这种"肉身出海"的策略直接绕过了贸易壁垒。

更狠的是技术输出,一边在挪威卖唐EV,一边在德国建研发中心,用"中国标准"反向教育欧美市场。这种打法,已经跳出了传统车企的思维框架,有这样的底气和能力,也让不少其他车企羡慕不已。

比亚迪 国际 游轮 船

  • 争议与隐忧:狂飙背后的"灵魂四问"

光鲜的财报背后,比亚迪也面临着四个关键拷问。

首先是关于542亿研发投入的终极之问:这些钱到底是在打造真正的技术护城河,还是沦为了面子工程?特别是在智驾领域,"天神之眼"系统是否还在依赖硬件堆砌?自研芯片的算力能否支撑未来的L4级自动驾驶?这些都需要时间验证。

高端化战略同样面临考验。虽然仰望U8成功打入百万级市场,方程豹也能硬刚牧马人,但三大高端品牌合计19万辆的销量,仅占总销量的4.4%。对比特斯拉Model S/X占比超10%的表现,比亚迪的"品牌溢价"能力显然还需要更多时间沉淀,未来根据比亚迪的“强大的产品力”要向再往上攀升都不是什么难事,重点是营销方式与战略布局很重要。

比亚迪海狮05EV 官方图 斜上方

最棘手的要数国际化难题。尽管海外市场毛利率有所提升,但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加上欧美用户对本土品牌的文化认同,这些看不见的屏障远比技术挑战更难攻克。

最后一点是国内汽车行业内卷严重。汽车行业营收这么高,才这点净利润,跟互联网企业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所以想要实现较大盈利、稳住基本盘要走的路也还要很久。

但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也确实需要像比亚迪、华为这样干实业的制造企业,制造业强则国强,越是距离民族伟大复兴越近,越是不能丢了制造业这个立国根基。

比亚迪各品牌 多车帅图 5车 可封面

  • 电动EV:

从五六年前的“比三万”到一两年前的“比三十万”再到如今的“海外比三万”,期待着再过个五六年后的“海外比三十万”——而到那时,或许真的就是比亚迪跻身入世界车企Top3跟丰田大众现代群雄逐鹿的时代了。

俗话说“关关难过,关关过”,比亚迪的前途不可限量,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