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小米再抛425亿配股计划,雷军意欲何为?

汽车点评AC

5868阅读

03-28

导读

小米集团宣布425亿港元配股计划,引发市场震动。在新能源汽车业务高歌猛进之际,小米为何选择此时配股?本文深入剖析小米的财务结构与战略野心,揭示这场关乎生死的战略押注背后,雷军与小米汽车面临的资金压力与未来挑战。配股能否助力小米从跨界鲶鱼蜕变为车圈巨头,值得持续关注。

作为后发选手,小米汽车堪称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玩家”,去年该品牌首款车型SU7一炮而红,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该车共交付136,854辆,未交付的订单仍积压如山。今年以来,小米SU7依旧延续了其强势表现,1月份交付量再次超过了2万台。在3月18日,雷军更宣布将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彰显对市场的强势信心。

然而,就在小米汽车销量高歌猛进,雷军加码全年销量目标之际,小米集团却于3月25日抛出42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97亿元)的配股计划,引发市场震动。回望过去,距离其2020年240亿港元造车专项募资已逾四年,本次配股事件的背后究竟是资金链告急,还是为下一阶段扩张蓄力?

先旧后新

据了解,小米此次配股采用港股市场常见的“先旧后新”策略,既快速融资又避免控制权稀释。该策略主要有两步,第一步“先旧”,雷军通过控股公司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将持有的8亿股(占已发行股本3.2%)以每股53.25港元配售给机构投资者,较前一日收盘价折让6.6%,募资425亿港元。第二步“后新”,小米向雷军发行同等数量新股,使其持股比例从24.1%微降至23.4%,但凭借A类股份(每股10票投票权)的设计,其投票权仅从64.9%降至64.1%,仍保持绝对控制。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既能避免实质减持,又能迅速为集团注入资金,堪称资本运作的经典案例。这次精彩的操作展现了雷军本人对于资本市场运作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暴露出了小米方面对于资金的迫切需求。

小米真的缺钱吗?

根据小米2024年财报显示,其账上依旧躺着超1700亿元的资金,这让我们不禁好奇小米或者说雷军为何要打配股这张牌,是雷军想套现,还是小米目前很缺钱呢?个人认为,答案是后者。

细究小米财务结构后我们发现,其流动性压力不可谓不大。虽说小米当前拥有超1,700亿元的现金储备,但其中大部分都是短期投资和定期存款,实际可动用的资金比较有限,有数据显示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336.61亿元,不足总储备的五分之一。

其次是汽车业务的亏损,尽管小米SU7订单火爆,上市首年销量便突破10万台大关,助力小米2024年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上收入328亿元,但该业务板块依旧净亏损62亿元,平均每卖一辆车亏损4.53万元。如果按照小米今年的规划进行产能爬坡,其年亏损有可能会突破100亿元。

再者是研发端的投入高压,早在多年之前,小米方面便表示,2021~2025年期间将投入1,050亿用于研发。2024年小米的研发投入金额为241亿元,同比增长25.9%。今年小米又计划研发投入超300亿元,这一数字与小米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储备近乎持平!

与此同时,产能扩张也迫在眉睫。目前,北京一期工厂已满负荷运转,二期工厂近日又爆出扩建计划,用地面积从原先的53公顷扩展至约105公顷,直接来了个超级加倍。

由此来看,当前的小米虽然是家大业大,资金充足,但是各个方面都需要用钱,如果什么都不干,年底大概率会搞出不小的资金窟窿。因而,配股融资自然成为了其填补资金缺口、支撑战略野心的必然选择。

一场不能输的“赌局”

“我愿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雷军的这句宣言,在此次配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车叔个人认为,造车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战役,强悍如特斯拉也是经历10多年才开始盈利,当年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的造车新势力如今死的死,残的残,目前真正实现年度盈利的有且只有理想一家。

说到底,小米本次配股操作的核心逻辑是“以空间换时间”,配股完成后,其资产负债率预计下降2-3个百分点,可让财务结构更健康,亦为后续的借贷融资预留空间。同时小米也可凭借这笔资金在AI等业务方面加大研发,为未来的竞争打下基础。当然这番操作之后短期估值承压是必然事件,此外小米也需要背负更大的风险,如果造车持续亏损,或者是针对新技术的研发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小米可能会陷入到融资-烧钱-再融资的恶性循环。可以说,小米汽车能否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跑通商业模式,完成盈利,或许将直接取决于这笔资金的使用效率。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小米的425亿配股绝非简单的圈钱行为,而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战略押注。这场赌局的成败,将决定小米能否从跨界鲶鱼蜕变为车圈巨头。若雷军赌赢,小米将是下一个特斯拉;若赌输,则可能成为下一个乐视。无论如何,雷军的这场赌局注定将被写入中国汽车工业史!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