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透露,将对整车领域央企启动战略性重组计划,目标是通过整合资源、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中国汽车企业向全球一流阵营迈进。这一政策动向,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集约化竞争”的深度转型正式拉开帷幕。
集中力量办大事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汽车行业长期面临央企“多而不强”、资源分散的痛点。此次重组直指行业痼疾,既是应对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加剧的主动破局,也是从政策层面为“汽车国家队”注入强心剂。如何重构产业链、激活技术协同效应,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看点。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变革,这场转型既带来机遇也暴露挑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产销均突破1280万辆的同时,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至4.3%,暴露出产能过剩与创新不足的双重困境。国资委推动央企重组,本质上是应对国际竞争、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
从技术突破角度看,当前产业转型已进入关键阶段。特斯拉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丰田等传统巨头加速布局固态电池技术。反观国内,三电系统、车规芯片等核心技术仍存短板,分散的研发投入难以形成突破合力。通过整合三大集团的技术资源,可以集中攻克智能座舱、线控底盘等共性技术,在高端电动车平台实现规模化应用,提升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
从改革深化的维度观察,重组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延伸实践。国务院国资委"聚焦主业、做强实业"的改革要求,在汽车领域具体化为产能优化与专业整合。
此前有消息透露,一汽、东风、长安或将率先完成战略性重组,尽管相关消息还有待考证,但假如三大央企实现整合,产销规模将达到516万辆,通过共享研发平台、统一采购标准、整合生产基地,预计可提升产能利用率,降低供应链成本。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建立"基础技术共同研发、核心部件集中生产、市场渠道互补协同"的新型组织体系。
当前,市场格局的演变也印证了重组的必要性。东风打造的豪华电动越野品牌猛士、长安孵化的高端智能品牌阿维塔,已显现差异化发展路径,但在主流市场当中,尤其20万元为界限以内的区间,同质化现象还是比较明显。重组后企业可统筹规划产品矩阵,同时主流市场形成完整覆盖,避免内部资源消耗。这种集约化发展将加速行业洗牌。
这场产业重组既非行政指令的简单拼凑,也不是资本驱动的无序扩张,而是遵循市场规律的结构调整。在保持适度竞争活力的前提下,通过战略协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这或许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海外布局更全面
整车领域央企重组,或将改变全球化竞争格局。目前不少央企车企均已开展海外市场的布局,实施整合以后,原本分散在东南亚、拉美等地的销售网络与生产基地将得以串联。其中,长安在东南亚市场积累的电动小车制造经验,假如与东风在当地建立的渠道资源相结合,可快速推出适配热带气候的电动物流车解决方案。
而在欧洲市场,则可以通过集中一汽、长安的智能驾驶技术,开发符合欧盟安全标准的高端车型。这种协同不仅规避了重复建设,更使海外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0%以上,在墨西哥、匈牙利等战略要地形成辐射区域市场的制造枢纽。
此外,技术标准的突破,同样成为突围关键。央企车企重组后,即将推进技术联盟的建立。比如智能化领域的V2X通信协议、车载操作系统将实现深度融合,研发出多传感器协同的智能驾驶方案,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规则。又比如在换电模式创新中,统一标准的电池仓设计已获得10国认证,泰国高速公路沿线的换电站网络成为中国技术标准落地的样板,其5分钟完成补能的效率优势正在改写全球电动车补能体系规则。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汽车集团开始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产业生态输出。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新能源整车出口与充电网络、车联网系统形成打包方案。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汽车产业园不仅引入中国电动车生产线,更同步部署智能充电桩和车路协同系统,将技术标准与市场需求深度绑定。这种"制造+基建+服务"的立体化出海模式,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正从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演进。
汽车网评:整车领域央企的战略性重组,标志着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质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全链条协同。这场以全球竞争力为核心的深度变革,不仅破解了"大而不强"的产业困局,更将中国汽车工业推向了百年变革的前沿阵地。当技术突破转化为标准话语权,当集约化优势重塑国际竞争格局,世界汽车产业版图上终将镌刻下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跨越的历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