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车电池“谜局”,或是比亚迪的弗迪电池?

瞰尚车

4076阅读

2天前

导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碰撞后爆燃,引发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担忧。事故车辆电池供应商成谜,宁德时代否认涉事,疑点转向比亚迪弗迪电池。事件暴露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管理问题,消费者知情权缺失。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但已引发行业对供应链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机制的深刻反思。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一起惨烈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碰撞后发生爆燃,导致车内三人不幸遇难。事故引发舆论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高度关注,而电池供应商的身份争议更将事件推向舆论漩涡中心。4月2日,宁德时代通过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公开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这一表态不仅将争议焦点转向比亚迪弗迪电池,更暴露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管理中的深层问题。

根据工信部公告及小米汽车2024年5月发布的官方声明,SU7标准版自2024年5月25日起采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弗迪电池双供应商体系,随机分配给消费者。这一策略旨在平衡产能与成本,但却导致消费者知情权的严重缺失。目前,小米SU7的合格证、用户手册及官方APP均未标注电池具体供应商信息,甚至4S店也无法即时查询车辆批次对应的电池来源。部分车主向记者反映,通过官方渠道查询电池供应商需提供车架号后六位,流程繁琐且信息更新滞后,这种"开盲盒式购车"模式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尽管小米宣称两家供应商的电池性能"完全一致",但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存在显著差异。宁德时代提供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达153Wh/kg,在-20℃环境下续航保持率为78%;而比亚迪弗迪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技术,能量密度为146Wh/kg,低温续航保持率仅71%。更值得警惕的是,SU7标准版对弗迪电池包的温度传感器配置减少了17个,这意味着电池管理系统(BMS)需要更复杂的算法来平衡温差。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的研究表明,混用不同厂商电芯可能导致电池包内部温差超过安全阈值2.3倍,这对热失控防护构成严峻挑战。

事件曝光后,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4月2日开盘后,比亚迪A股股价尾盘急挫5.3%,小米集团港股在消息公布后半小时内市值蒸发超700亿港元。当天深夜,工信部紧急约谈小米汽车、宁德时代及比亚迪三方代表,要求在48小时内提交涉事车辆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业内人士指出,若最终调查确认事故电池来自比亚迪,可能会加剧车企对双供应商模式的审慎评估,而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供应链透明度的质疑或将倒逼行业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

此次事故暴露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管理中的多重漏洞。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专家表示,车企采用多供应商策略本是行业惯例,但通过"随机分配"规避责任的做法已引发监管部门关注。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电池供应商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标准,导致消费者在购车时无法获取关键安全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早在2023年就已实施《新电池法》,要求车企必须向消费者公开电池供应商及碳足迹数据。业内人士呼吁,我国应加快制定类似法规,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截至发稿,事故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电池溯源成为责任认定的关键环节。这起悲剧不仅拷问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更将新能源车供应链安全与用户知情权问题推向舆论前台。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或将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供应链管理、信息透明化及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

瞰尚车

瞰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