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车企为降价1万元抓心挠肝时,却有车企高管以几千万甚至过亿的年薪稳坐钓鱼台——这不是段子也不是玩梗,而是中国新能源车市魔幻现实的冰山一角。
最近,长城汽车总经理穆峰年薪610.63万(比董事长魏建军还高),比亚迪高管罗红斌1240万(比王传福多近500万),理想汽车CFO李铁1.004亿(99%是股权激励)……这不禁让人咋舌:“打工人干三辈子,不如高管干一年!”
根据2024-2025年车企公开财报及媒体报道,中国汽车行业高管薪酬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是专业型和技术型高管年薪普遍突破千万元级别,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创始人薪酬徘徊在百万元区间。
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价值的重新评估体系,也暴露出新旧势力在激励机制上的根本差异。
千万年薪成为天花板
理想汽车首席财务官李铁年薪高达1.004亿元,被媒体戏称为“打工皇帝”。创始人李想年薪不过170.5万元。具体来说,李铁的1亿薪酬中,工资津贴等为203万元、股份支付薪酬部分高达9823.6万元,堪称新一代“打工皇帝”。
马东辉年薪6057.6万,同样股权占大头。2015年9月,马东辉正式加盟理想,出任总工程师,主要负责公司的研发工作。据了解,理想汽车是在2015年7月创立的,这么看来马东辉是理想汽车名副其实的老将。
根据比亚迪2024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比亚迪高级副总裁罗红斌2024年年薪为1240万元(税前),主要负责供应链管理与核心业务板块运营。
美洲区总裁李柯(1489.7万元)。她于1996年加入比亚迪,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先后担任市场部经理、销售总经理等职务。目前,她是比亚迪美洲地区的总裁及比亚迪慈善基金会的副理事长。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2890.7万元,吉利控股CEO桂生悦2491.9万元。安聪慧自加入吉利以来,推动吉利在智能驾驶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他不仅参与了吉利的创办,还在极氪的创立和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4年长城汽车总经理穆峰的年薪达到了610.63万元,是长城汽车薪酬最高的高管(董事长魏建军年薪568.56万元),副董事长赵国庆年薪360.61万元。
这也凸显出一个事实,专业性高管、技术型高管、研发型高管正在成为薪酬新贵,薪资确实显著高于传统岗位,这主要源于技术稀缺性、市场爆发式增长以及股权激励的深度绑定。
通过股权激励吸引专业性人才、技术性人才,形成“高薪-高业绩-高市值”的正向循环。这主要体现在新品牌方面。
创始人年薪普遍不高
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420万辆,同比增长62.3%,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也成为国内最赚钱的整车制造商,全年净利润402亿元,同比增长34%。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年薪为765.5万元,在行业内并不是最高,但是在公司巨大的盈利能力背后,显得较为合理的薪酬结构。
此外,比亚迪副总裁的薪资同样引人注目,最高为1489.7万元,彰显出公司对高管的重视与投资。
吉利汽车方面,作为掌舵者的李书福,其全年薪酬仅36.9万元,而2022年还有40.8万元。2024年,吉利汽车营收首次突破2400亿元,同比增长34%;全年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21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5亿元,同比增长52%。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全年薪酬568.56万元。财报显示,2024年长城汽车营收为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3%。
王传福、李书福、魏建军这三家传统民营车企老总的薪酬水平尽管高低不一,但是和各自车企的盈利规模相比,其水平并不高,甚至比公司的高管还要低。实际上,这是公司对于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
国企方面,2024年,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的年薪为133.37万元,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为263.5万元,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杨青为104万元。
以上,是民企和国企部分的“工资单”,从中能看出代表国企与民营之间的薪资差距。结合财报信息来看,薪资水平更突出的民营企业,明显在业绩上高出国企一大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薪资给得更高的民营企业,可以笼络更多人才,以此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在网罗人才这个方面,新势力品牌更是不遗余力。
此前,我们说过理想汽车CFO李铁的年薪高达1亿+,堪称打工人的天花板,而李想本人的年薪不到200万,同时,何小鹏和李斌没有公布具体年薪数字。但是,他们都侧重长期股权激励,更看重的企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也有例外,2023年,哪吒CEO张勇包括工资、酌情花红(年终奖)、股份支付、公司福利在内的总薪酬为3099.4万元。而创始人方运舟的年收入为4700万。我们再看哪吒汽车在2023年累计交付12.75万辆汽车,同比下滑约16%。2024年更是直接垮掉。
综上,头部企业和尾部之间的对比高下立判。
百姓评车
虽然薪酬并不起决定作用,张勇和方运舟就是明证。更古早的还有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的12.6亿元天价年薪成为当时的热搜,但是这也没有让企业扭转局面,甚至还走向了更糟糕的表现。
但是企业发展需要人才,用高薪网罗人才,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团队,才是一家成功企业的应该要做的事情。因此,如何平衡高薪酬和公司经营压力的关系,就成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