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华为官网及余承东个人社交账号的认证信息悄然变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头衔被移除,仅保留“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身份。
这一调整引发外界诸多猜测,部分网友认为余承东淡出汽车业务的背后是华为在收缩战线,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余承东卸任车BU董事长并非“退居二线”,而是华为战略调整的关键一步,让余承东更聚焦终端业务与鸿蒙智行生态,同时推动车BU业务通过独立运营主体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引望”)实现市场化转型。这场看似简单的职务变动,实则是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层布局。
余承东的华为三十年
从时间线来看,余承东的职业生涯与华为的崛起高度绑定。1993年,24岁的清华硕士余承东加入华为,从3G产品总监一路晋升至欧洲片区总裁、战略与Marketing总裁。2011年,他接手华为终端业务,带领华为手机从年销300万台的普通角色跃升为全球TOP3巨头。
而余承东与汽车的缘分始于2019年,彼时,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车BU),定位为“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的技术供应商。2021年,余承东兼任车BU CEO,主导推出“智选车”模式,与赛力斯、奇瑞、北汽蓝谷、江淮汽车合作打造问界、智界等品牌,并推出鸿蒙智行生态。至2024年,鸿蒙智行年销量达44.5万辆,其中问界贡献超38万辆,成为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可以说,华为如今在汽车板块所取得的成绩余承东的发挥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人送外号余大嘴的余承东都奉行“激进策略”,即通过高调营销和技术绑定,将华为的智能化能力深度植入合作车型。例如问界M9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上市首月即斩获超2万辆订单,推动华为车BU在2024年实现营收263.53亿元,同比增长474.4%,并首次盈利。
车BU独立化
既然余承东在车BU董事长的位子上干得不错,那么为何还卸任呢?个人看来,这一次职务调整,与华为车BU的独立化进程密不可分。
据悉,2025年3月31日,深圳引望完成工商变更,华为持股比例从100%降至80%,阿维塔科技与赛力斯各持股10%,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徐直军,董事会选举徐直军为董事长,余承东和朱华荣为副董事长。白熠、靳玉志、卞红林、张兴海任董事。引望的定位是“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开放平台”,其目标并非单纯的技术输出,而是整合车企需求与华为能力,形成“需求+供给”的融合共同体。其中阿维塔与赛力斯的入股,意味着两家车企将深度参与引望的技术开发,而非被动接受方案。
这一模式与华为历史上的荣耀、超聚变业务独立有本质区别。华为承诺未来八年内对引望保持不低于5%的持股,且华为不开展同类竞争业务,也就是说,引望既独立运作,又将得到华为长期的支持,以以此来确保合作伙伴信任。平安证券预测,引望成熟后年营收或达1275亿至1650亿元,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新博世”,考虑到华为现阶段在车圈的地位,这一蓝图并非是不切实际。
余承东的角色转换
翻阅过往消息我们可以发现,余承东的职务变动并非孤立事件。过去一年半,其角色已多次调整,例如2023年9月,从车BU CEO转任董事长;2024年5月,卸任终端BG CEO,专任董事长;直到2025年4月,彻底卸任车BU董事长。而余承东的每一次调整,都伴随着责任聚焦。
在角色转换的同时,余承东也是应该改改行事作风。在此之前,余承东的“网红式营销”曾是华为汽车业务的重要推力,其个人微博粉丝超2000万,每条动态均能引发行业热议。但这一模式亦暗藏风险,即企业家IP的反噬效应。
2025年3月,小米SU7高速爆燃事件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目前部分舆论已将矛头指向华为“过度宣传智驾”。尽管事故与华为无关,但余承东此前“乾崑智驾安全性超人类驾驶员10倍”的言论被重新翻出,成为争议焦点。 如果余承东管不好自己的“大嘴”,未来恐怕是要吃一些苦头。
车叔总结
余承东的卸任,标志着华为汽车业务进入新阶段,其中车BU通过引望实现独立运营,既缓解华为财务压力,又消除车企对“华为造车”的疑虑,此外,余承东亦从具体业务管理者转型为生态架构师,其资本运作与资源整合能力或更关键。 个人看来,若引望能真正成为行业共享平台,华为或可改写传统汽车供应链规则;若陷入“技术霸权”争议,则可能重蹈安卓与谷歌的覆辙。对于余承东而言,放下“大嘴”标签、转向幕后布局,或许是华为汽车业务迈向成熟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