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梅赛德斯-奔驰因“自愿离职”员工人均补偿超百万的新闻登上热搜。据了解,一名月薪8万元、工龄30年的中层管理人员可获超400万元遣散费,这一金额甚至超过普通白领10年总收入。然而,与员工优厚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奔驰车主正陷入维权无门的窘境!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杭州、长兴等多地奔驰授权门店突然关闭,导致车主购买的延保、保养等服务一夜作废。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松江门店就有近400位车主受影响,涉及未兑现服务金额超千万元。一面是奔驰员工正拿到优厚的补偿金,一面是奔驰车主无人负责,这场看似矛盾的危机,深刻反映出了奔驰在中国市场深层次危机。
2025年3月24日,上海松江奔驰车主李先生收到短信,被告知购车的宝利德集团授权门店终止服务,其2024年5月购买的GLC260L车型捆绑的“5年质保+3A3B保养套餐”中,剩余2A3B保养及2年延保服务无法使用。购车合同明确标注“厂家保养”,但奔驰客服却称该套餐实为宝利德集团“店内服务”,无法跨店使用。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杭州星宝行、长兴之星等宝利德旗下门店亦同步关闭,车主们反映购买的空调滤清器更换、单面油漆修复等专项服务及维修基金均无法兑现。更令人愤慨的是,奔驰官方强调“经销商独立运营”,建议车主联系宝利德协商;而宝利德客服电话长期无人接听,部分门店甚至人去楼空。奔驰与宝利德互相推诿,只有消费者受伤的情况已然发生。
从我们掌握的信息来看,奔驰声称的“全国联保”,实则将服务分为“官方”与“经销商定制”两类。后者因绑定特定集团,一旦经销商资金链断裂,消费者权益即成牺牲品。这种设计本质上将风险转嫁给用户,而奔驰以“反垄断法”为由拒绝兜底,这显然是一种品牌责任缺失的表现!
此外,该事件的另一位主角宝利德集团也是很有说法。作为中国豪华车零售巨头,宝利德集团曾代理劳斯莱斯、保时捷、奔驰等近40个品牌,服务超60万高端用户。但在2024年,其资金链出现危机,其中2024年9月,网上已有宝利德集团拖欠供应商款项的传闻,10月宝利德仍向车主承诺“无风险”,直至2025年3月突然闭店。在此期间,仍有不少消费者入套,目前正面临维权无门的境地。
个人看来,导致这一情况的罪魁祸首依旧是奔驰。奔驰长期依赖经销商网络扩张,却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近几年来,奔驰经销商数量保持在高位,导致单店盈利压力剧增。为缓解成本,奔驰自2025年起推进“网络优化”,关闭低效门店,但未同步完善用户权益保障体系,最终将矛盾转嫁给消费者。
奔驰在华困境绝非偶然。2024年财报显示,其净利润104亿欧元,同比暴跌28.4%。中国作为其最大单一市场,销量下滑7.3%,纯电车型交付量更骤降23%,成为拖累业绩的主因。其中奔驰EQ系列因定价过高、产品力不足饱受诟病。以EQB为例,该车即便五折促销仍难敌国产新势力。相比之下,问界、理想等品牌通过800V超充、城市NOA智驾等技术重塑豪华标准,而奔驰仍固守三年小改款的传统节奏,智能化进展缓慢。
为应对危机,奔驰启动“双重策略”,全球裁员3万人以节省50亿欧元成本,同时宣布未来几年在华投入140亿元加速电动化。其中裁员主要聚焦行政与销售岗位,保留技术研发团队,显示其试图平衡短期降本与长期转型的需求。此外,奔驰计划2025年推出基于MMA平台的全新纯电CLA,搭载800V高压平台与“无图”L2++智驾,并投产长轴距GLE SUV等7款中国专属车型。然而,这些举措能否扭转用户对传统豪华的刻板印象,仍需时间验证。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奔驰当前的危机,本质是传统豪华品牌在产业革命中的适应性困境。从车主维权无门到经销商暴雷,从销量下滑到裁员风波,每一环都暴露其体系化能力的短板。若不能从根本上重构用户服务机制、加速技术迭代并重塑品牌价值,仅靠“裁员省钱+投资续命”的策略,恐难抵挡新势力的全面冲击。这场博弈中,奔驰需要证明的不仅是大象能否跳舞,更是能否放下贵族身段,真正以用户为中心重塑价值链。否则,其在中国市场的豪华王座或将加速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