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三月订单下滑,过渡期也许充满艰难

电动EV
电动EV
原创

6192阅读

04-09

已编辑

作者/编辑:邱雨晖
导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问界品牌2025年3月销量同比下滑引发热议,但背后或是淡季调整与新品蓄力的战略考量。随着M8、M9新车型的推出与预售火爆,问界已为后续增长埋下伏笔。汽车行业竞争如马拉松,问界正稳步前行,构建技术、生态与品牌护城河,未来销量回升可期。

2025年3月,汽车圈的一则数据震动市场:问界品牌单月销量同比下滑45.19%,仅售出1.37万辆,被理想、零跑等新势力反超,跌出第一梯队。这一数字瞬间引发行业热议,甚至有人抛出“问界掉队论”。然而,若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这或许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性撤退”——淡季调整与新品蓄力的双重逻辑,正悄然为问界的下一轮爆发积蓄能量。

淡季效应,行业共性下的“非战之罪”

中国汽车市场素有“金九银十”和“春节效应”之说。每年第一季度,受长假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普遍延后,车企生产与交付节奏也随之放缓,销量数据往往承压。2025年一季度,赛力斯(问界母公司)总销量4.5万辆,同比下滑46.31%,其中3月销量同比降幅达32.19%。这一表现虽显疲软,但若置于行业整体背景中观察,则更具解释力。

消费需求透支与观望情绪是首要因素。2024年底,问界M9等车型通过集中交付冲量,提前释放了部分市场需求。数据显示,M9在2024年累计大定突破20万辆,交付15万辆,成为50万元级市场的现象级产品。这种“年末狂欢”式的销售策略,客观上透支了2025年初的购买力。与此同时,消费者对2025年新款车型的期待进一步抑制了短期购买意愿——毕竟,谁不想等一等“更香”的新车呢?

竞争加剧的客观现实亦不可忽视。中大型SUV市场已成红海,理想L9蔚来ES8腾势N9等竞品持续挤压问界M9的份额。而在低价位市场,比亚迪7万元级智驾车型的推出,更是分流了部分基盘用户。这种“上下夹击”的态势,使得问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其产品布局与定价策略。

行业共性压力同样存在。2025年初,特斯拉、蔚来等车企掀起新一轮价格战,叠加智能化技术快速下探至主流价格区间,市场格局加速重构。在此背景下,单一品牌的短期波动并不罕见。例如,特斯拉Model Y在2025年一季度也出现了销量下滑,但这并未影响其长期市场地位。

M8/M9订单爆发能否成为“增长密码”?

尽管3月销量承压,但问界通过新品布局与技术迭代,已为后续增长埋下伏笔。2025年3月,问界推出全新M8及升级款M9车型,预售表现远超预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首先,M8的推出,被视为问界在30万-40万元区间的战略布局。预售84小时订单突破4.7万台,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其市场潜力。M8定位介于M7与M9之间,主打36.8万元起的性价比路线,直接对标理想L8。其核心卖点在于“降维打击”:以更低的售价,提供接近M9的智能化配置与驾驶体验。这种策略不仅填补了问界在主流价格区间的空白,更可能重塑该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

而升级款M9的预售表现同样亮眼。72小时订单达2.3万台,凭借47.8万元起的定价与四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等配置,进一步巩固了其在50万元级市场的地位。M9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参数的领先,更在于其精准的用户洞察。数据显示,M9的车主中,企业高管、科技精英等高净值人群占比超过60%。这些用户对智能化、豪华感的追求,正是M9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当然,问界的差异化优势,始终与华为深度绑定。尽管鸿蒙智行“四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的扩张稀释了问界的“独占性”,但华为在智能驾驶与座舱系统的技术积累仍为其提供支撑。截至2024年底,问界智驾里程突破10.5亿公里,用户超36万,这一数据积累为算法迭代提供了丰富的“燃料”。此外,鸿蒙生态的协同效应(如车机与手机、家居设备的无缝互联)也持续提升了用户体验黏性。

实际上,2024年问界M9交付15万辆、累计大定突破20万辆的成绩,印证了赛力斯生产体系的爬坡能力。随着重庆工厂产能扩建及供应链管理优化,2025年交付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例如,M9的交付周期已从最初的4-6个月缩短至2-3个月,这一变化将有效缓解订单积压问题,为销量反弹提供保障。

写在最后:这是一场“蓄力待发”的马拉松

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问界当前的表现,更多是淡季调整与新品切换期的正常波动。其订单爆发与技术储备,已为后续反弹奠定基础。若产能与交付短板得以补齐,2025年下半年销量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对市场而言,无需因单月数据过度悲观,反而应关注其长期赛道价值与华为生态的协同潜力。毕竟,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浪潮中,谁能率先构建起技术、生态与品牌的护城河,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而问界,显然正在这条路上稳步前行。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