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到拥抱,大众进军增程市场,硬刚国产新势力?

汽车点评AC

962阅读

6小时前

导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中国新能源汽市场结构性分化,增程式车型领跑。大众汽车从质疑到拥抱增程技术,计划推出首款增程式车型对标理想。面对新势力崛起,大众面临技术、成本与用户体验的综合挑战。决战增程市场,大众能否复制理想成功,还需看其能否真正理解中国市场需求,这将是一场硬仗。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市场迎来结构性分化,增程式车型以84.2%的同比增速领跑,销量达120万辆,而纯电市场增速仅为34%。这一数据背后,是消费者对无续航焦虑与纯电体验双重需求的强烈呼应。

然而回溯至 2020 年,增程式技术却被贴上 “过渡方案”“效率低下” 的标签。时任大众汽车品牌中国 CEO 的冯思翰曾直言:“从国家和地球角度看,增程式是最糟糕的方案”,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传统车企中颇具代表性。

时过境迁,面对理想、赛力斯等品牌的崛起,大众的“傲慢”正被市场击碎。据内部人士透露,上汽大众将于2025上海车展推出首款增程式车型,剑指理想L8/L9。看起来,传统巨头与新势力的新一轮对决即将拉开帷幕。  

从“嫌弃”到“真香”

2020年,大众汽车高管冯思翰对增程式技术的贬低言论,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技术路线偏好。彼时,大众全力押注纯电平台MEB,试图通过 ID. 系列复刻燃油车时代的辉煌。ID系列车型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但在中国却遭遇水土不服。2024年,上汽大众全年销量120万辆中,新能源仅占14.3万辆,渗透率12%。

在此背景下,增程式技术的市场成功,成为大众转型的催化剂。作为新势力的优秀代表,理想汽车2024年销量突破50万辆,同比增长104%,稳居新势力销冠;赛力斯问界系列累计销量38.94万辆,同比增长267.96%;2024年第四季度,零跑增程车型销量占比超60%,助理品牌实现单季度盈利。面对这一现实,大众不得不重新审视增程的价值,于是便有了态度上的180°大转弯。

大众的“武器库”

想通了的大众已然决定走上增程式这条“捷径”,据悉,2025上海车展上,上汽大众将亮相首款增程式 6 座概念车型,对标理想L8/L9,搭载Momenta智驾系统,支持城市领航功能,望在2026年一季度后开始量产。另一款增程式 5 座车型,剑指理想L6/L7,主打-30万元市场。知情人士透露,上汽大众增程车型的研发工作大概在2023年年底开启,如今基本成型。

其次,在本届车展上大众还将推出两款全新纯电概念车,即基于CMP 平台和 CEA架构的紧凑型纯电轿车,以及全尺寸纯电 SUV。 CMP平台是大众第一个在中国本土开发的A级车平台,能够降低40%的生产成本,并将研发周期缩短30%。CEA 基于小鹏 EEA3.5架构而来,相比之前的EEA3.0,集中度更高。这一全新架构将首先应用在基于 CMP 平台打造的纯电车型上。个人看来,这一“增程攻理想,纯电借小鹏”的策略,彰显大众对中国市场的深度妥协。  

决战增程,围攻理想

事实上,在上汽大众之前,瞄准理想车企还有很多,并且部分车企收获了不菲战绩。其中新势力黑马零跑一马当先,零跑C16与C10以“半价理想”标签切入市场,2024年贡献品牌40%销量,均价18万元的产品力直击家庭用户痛点。搭载华为ADS 3.0与鸿蒙座舱,定位为40万级的问界M8开启预订一个月后,小订量突破10万辆,以“智能豪华”标签分流理想高端用户。蔚来子品牌乐道继续下沉攻势,乐道L80与L90瞄准理想L7/L8,通过换电网络与成本优化,准备争夺30万-40万元市场.....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此前对增程意兴阑珊的小鹏汽车也准备插上一脚。目前该品牌已规划至少5款增程车型,涵盖轿车与SUV两大品类,首款基于X9平台开发的增程车型将于今年下半年量产。此外,还有消息指出,小鹏的P7、G6等主力车型均将推出增程版本,E、F、H平台的新车也将在2026-2027年陆续搭载增程系统,未来绝大多数新车将提供双动力选项。看起来,为了实现今年四季度盈利这一目标,何小鹏也是发狠了。

车叔总结

个人认为,大众的入局或许将标志着增程技术已经晋升为当之无愧的主流选择。但对于半路出家的大众来说,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例如生态短板和成本控制,理想的充电网络、蔚来的换电体系已形成壁垒,大众需加速补能布局,并且零跑、深蓝等品牌凭借本土供应链将增程车价格下探至15万元,大众需应对价格战压力。  

由此来看,增程市场的终极竞争,将是技术、成本与用户体验的综合较量。对大众而言,能否复制理想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产品力,更在于能否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场景化需求,而这场战役,注定是一场硬仗。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