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组织的一场智能网联汽车专题会议对行业来说算是不小的“震动”。在这场近60家车企参加的会议上,主管部门明确要求车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并强调对产品准入、软件升级及安全责任的刚性约束。这场会议背后,引出哪些信号?
政策收紧,专制“吹牛”车企
工信部此次会议重点针对行业两大顽疾。一,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在L2级辅助驾驶功能未经充分测试时就匆忙装车,导致安全隐患频发,发生过不少关于智能驾驶的事故。
比如,有的车辆辅助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容易出现误判,驾驶员对系统过度依赖、滥用,这些都给行驶安全带来了严重风险。
另一方面,宣传乱象。某些车企将所谓的“辅助驾驶”吹嘘成“自动驾驶”,还用“未来OTA升级”来承诺未经验证的功能,严重误导消费者。
新规明确要求车企在技术参数表中清晰标注驾驶辅助等级、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策略,并向监管部门提交验证报告。这一举措直接“封杀”了靠玩文字游戏营销的手段,让车企必须把精力放在技术上。
行业“病症”不少,变革迫在眉睫
其实,此次政策收紧,反映出智能驾驶行业不少问题。虽然2024年L2级新车的普及率挺高,超过一半新车都有该功能,但真正用的人却达不到三成,好多功能似乎成了装饰品,根本没人用。
而且,部分车企把高阶智驾当成赚钱工具,给智驾选装包定的价格高,像某些新能源品牌,选装智驾品牌得花6万多,但实际能用的场景还不到一半。另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许多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有错误的认知,将近一半消费者觉得开了辅助驾驶就完全不用管了,有的开着睡觉、有的甚至还化妆等,这样不正当的行为很有可能引发不少事故。
好在有些车企已经改正,特斯拉把FSD改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比亚迪在不同价格车型中,把辅助驾驶功能分得清楚,给其他车企树立榜样。
车企求变,驶向未来
在新规压力下,车企们都开始寻找新方向,在技术上,不同价格的车型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便宜的经济车型,主要做好AEB自动紧急制动、ACC自适应巡航等这些实用又成熟的功能。
通过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像比亚迪海鸥智驾版较为亲民。高端车型则更注重像城市NOA、代客泊车等更高级的功能。
为了让用户体验更好,如岚图汽车用“敢用指数”来衡量智驾表现,蔚来汽车让用户可以自己设置智驾功能的使用方式,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同时,车企也明确了在“人机共驾”时各自的责任,这样出了事也能清楚是谁的问题。
汽车网评:
工信部这次整治力度很大。因为只有这样,车企才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技术,而不是去夸大宣传。只有让用户用得满意、放心,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