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在变革浪潮中勇立潮头

汽车点评AC

689阅读

5小时前

导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一汽-大众以新技术、新商品强势登场,展现“本土化2.0”时代生存哲学。通过构建全维技术矩阵,加速电动化、智能化布局,同时坚持油电共进策略,一汽-大众正以其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多元化商品矩阵,引领行业变革,勇立潮头。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据统计,仅2025第一季度就有120余款新车上市,照此趋势下去,全年新车数量或将超越此前预估的400款,印证了行业“内卷”的激烈程度。

在这个“群车逐鹿”的时代,车展成为车企展示实力的关键战场。一汽-大众携新技术、新商品、新面貌强势登场,这家扎根中国34年的合资车企,正在用行动诠释着“本土化2.0”时代的生存哲学。

在这场汽车产业百年未有的变革中,技术实力是车企立足未来的核心命脉。一汽-大众深谙此道,以“新技术领先”为战略支点,构建了覆盖电动化、智能化、平台化的全维技术矩阵。

而在此次上海车展上,占据一汽-大众展台C位的ID. AURA无疑是全场的焦点。

作为大众品牌全球首款CMP平台概念车,不仅是技术集成的标杆,更是一汽-大众面向下一代新能源产品的“风向标”。其不仅造型设计更加年轻动感,还搭载了全新的CEA电子电气架构,其如同智慧中枢一般,将人工智能座舱、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多种技术无缝融合,带来更智能的互联体验、更快的响应速度以及更先进的座舱智能化体验。同时,该平台支持纯电、插混、增程等多种动力形式,轴距超2.8米,兼顾灵活性与空间优势,展现出“紧凑级车身、越级空间体验”。

如果说CMP平台是技术革新的基石,那么智慧座舱则是一汽-大众智能化战略的“灵魂”。其自研的智慧座舱以“可进化”为核心,通过超行业三倍算力的智能前端与毫秒级通信技术,实现了功能持续迭代与用户体验升级。例如行业首创的智能音乐玻璃技术,其可以将能耗降低72%,既突破电动车续航瓶颈,又带来沉浸式视听享受。更值得称道的是,该座舱采用开放式架构设计,未来可通过OTA升级不断集成新功能,让用户始终享受前沿科技。这种“硬件为基、软件赋能”的理念,正重塑传统车企的竞争力边界,为一汽-大众在智能化赛道注入新动能。而且,该平台还可将一汽-大众商品从研发到上市的速度提高30%以上,实现了“中国速度”与“德国品质”的无缝对接。

当然,在电动化浪潮下,一汽-大众并不是all in电动化,而是选择油电共进,全新揽境的亮相,就展现了一汽-大众在市场战略上的深层逻辑——在新能源狂飙的时代,燃油车依然是价值锚点。这款车长5.2米、得房率87.2%的巨无霸SUV,精准卡位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痛点,当三孩政策催生6/7座刚需,当银发经济兴起长途自驾需求,揽境以“空间+动力”双王炸重构了中大型SUV的价值标准,同时也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狙击。

其搭载的第五代EA888发动机,其堪称“地表最强燃油机”。最大功率200kW,峰值扭矩400N·m,较上一代提升明显,能够实现23%的动力提升与15%的油耗降低,WLTC工况下综合油耗仅8.3升。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大车高油耗的痛点,更实现了动力与油耗的完美平衡,彰显了大众在发动机技术上的深厚造诣。在智能化和辅助驾驶方面,全新揽境与探岳L也将达到相同水平,这种“反内卷”的技术突破,也证明燃油车仍有巨大的进化空间。

除全新揽境外,一汽-大众旗下全新迈腾、速腾等众多重量级车型也在车展亮相,展现出强大的产品阵容。面向未来,一汽-大众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产品规划,凸显了一汽-大众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坚定决心。

在2025年3月,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确定了一汽-大众的新车型规划,从2026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将在“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的策略基础上,在多个细分市场推出10款全新车型:包括5款纯电、两款插电混动、两款增程式混动,以及1款全新燃油车型,每一款均针对中国用户需求定制。正如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市场与用户运营负责人赵建民所说,“油的优势我们不能丢,电的机会我们也不让,混动的效率也不会缺,智能的体验也不弱。”正是这样一种多元化商品矩阵与智能化解决方案,不仅是一汽-大众对本土市场深入理解的成果,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标志着品牌在转型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一汽-大众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以往,像PQ、MQB平台多由德方主导研发设计,一汽-大众参与度有限。如今,一汽-大众将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与研发,承担更多责任,在部分车型和技术领域逐渐掌握主导权,自研智慧座舱就是有力的证明。这种从全球协同到本土化主导的转变,让一汽-大众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温度,在智能化出行时代,专注为用户提供好用、实用、敢用的科技成果。也印证了赵建民所说的,在智能化出行的这种新时代,一汽-大众不做遥不可及的这种炫技者,只做触手可及的实力派。

除了技术革新,在价格战与营销噱头充斥的行业环境中,一汽-大众也选择回归本质——将用户价值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坐标,坚持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实现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跃迁。

在赵建民看来,长期主义,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坚持不懈深入到造车每个环节的行动逻辑。那利他主义也不是一种姿态,而是我们对客户毫无保留最真诚的承诺。

实际行动中,确实也做到了,比如一汽-大众推出的“双终身质保”政策,涵盖全系燃油SUV家族整车质保和所有车型原装备件终身质保,这在行业内尚属首创。相比之下,许多品牌因品质不过关或无法精准测算成本,不敢或不能推出类似政策。

当然,这种“逆周期”的自信也源于其对自身品质的终极背书,要知道ID.系列车型的动力电池经历436项安全测试,远超国标,充放电寿命超1600次,确保30万公里行驶后电池衰减低于20%。这一政策不仅解决了用户对用车成本的担忧,更以“保值率提升2%~3%”的附加价值,构建了从购车到换车的全周期利益链。

当行业深陷“价格屠刀”的恶性循环时,一汽-大众通过双终身质保政策不仅能提升用户留存率,实现用户和销售双赢,同时也是对“长期主义”的深刻理解——真正的竞争力,藏在那些用户看不见的细节里,在那些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

而且,一汽-大众还设立了客户关爱基金,表彰用户正能量行为。在探岳L上市前后,就因一位女车主的正能量事迹启动基金进行表彰,并通过传播互动传递正能量,履行了作为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此外,一汽-大众推出“一城一车一策”营销打法,根据不同城市用户需求,定制专属政策与车型配置。中国地域广阔,南北用户需求差异巨大,“一城一车一策”精准满足了各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品牌以用户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在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上,一汽-大众也是行业领先。拥有近900家4S店及广泛的二级网络,基本实现全国覆盖,从西藏拉萨到东部一线城市,从海南到哈尔滨,都能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成立34年来,培养了近18000名经验丰富的维修技师和服务顾问,持续举办16年的服务顾问大赛,更是保障了服务质量,让用户在购车、用车全过程都能享受到优质服务,从生命周期角度保障用户权益。

可以预见的是,在“油电共进、全面拓展”的框架下,一汽-大众将继续以“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为内核,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升级。正如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市场与用户运营负责人赵建民所说,“一汽-大众不做遥不可及的炫技者,只做触手可及的实力派”,由此为客户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用户体验。

车叔总结:

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一汽-大众用技术、产品与用户价值的“三重奏”,谱写了一曲传统巨头转型的典范乐章。其战略既展现了德系品牌的严谨与匠心,又融入了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与灵活应对。当汽车产业进入“后半场”,一汽-大众的实践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本——在变革中坚守本质,在重构中创造新局,才是立足于中国汽车之根本。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