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成立上海研发中心:一场 “技术补课” 背后的销量焦虑

电动EV
电动EV
原创

828阅读

9小时前

作者/编辑:邱雨晖
导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保时捷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试图通过本土化研发挽回中国市场销量颓势。然而,面对技术代差、选装策略失误及电动化转型滞后等多重挑战,保时捷的“技术补课”显得姗姗来迟。研发中心能否成为保时捷逆风翻盘的关键,还需看其能否真正解决本土化痛点,重构豪华标准,赢得中国消费者信任。

2025 年 4 月的上海车展,保时捷宣布在嘉定区设立占地 1 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这是其全球首个专注于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系统的海外研发机构。这座新中心将整合高德地图、微信生态等本土服务,并计划在 2026 年推出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信息娱乐系统。消息一出,行业哗然 —— 这个曾宣称 “欧洲用户不需要微信” 的豪华品牌,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然而,在作者看来,这场 “技术补课”显然 来得太迟了。2025 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仅交付 9,471 辆新车,同比暴跌 42%,创下近五年最大跌幅。更刺眼的是,同期 BBA 的销量跌幅普遍控制在 10% 以内,而保时捷的下滑速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4 倍。这种反差在新能源赛道尤为明显:当宝马 iX3 凭借本土化研发实现 500 公里续航突破,奥迪 Q6L e-tron 搭载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智能座舱时,保时捷的纯电车型仍只有五年前推出的 Taycan。这款起售价 91.8 万元的电动跑车,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销量甚至不及问界 M9 的三分之一。

销量雪崩的 “三重枷锁”

首先,德国人对于车机车机系统的理解是传统的。比如, “技术代差”是保时捷实现“本土化”最大的阻碍,这一点在车机系统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以 Taycan 为例,其车机系统直接移植欧洲版本,导航地图使用 HERE 而非高德,语音交互仅支持基础指令。这种 “技术傲慢” 在 2023 年达到顶峰 —— 当中国用户抱怨无法连接微信时,保时捷工程师的回应竟是 “我们认为欧洲用户不需要这个功能”。如今,尽管上海研发中心承诺接入高德地图、开发方言识别,但底层架构的缺陷依然存在:Taycan 的车机系统仍存在返回键设计不合理、交互框架不稳定等问题,用户甚至需要在地图和音乐功能间反复切换主页面。

其次选装策略的 “价值陷阱”相比车机系统的 “小修小补”,保时捷的选装策略才是真正的 “销量杀手”。以 Taycan 为例,92 万元的起售价仅包含定速巡航,想要达到国产 30 万元车型的标配水平,需额外支付 12.6 万元选装费用:1.99 万元的高级辅助驾驶、2.3 万元的 HUD 抬头显示、1.8 万元的副驾娱乐屏。这种 “基础配置乞丐化” 的策略,正在透支中国消费者的耐心。更讽刺的是,保时捷的选装逻辑与市场趋势背道而驰:当蔚来 ET7 标配 NAD 自动驾驶、极氪 001 FR 搭载四电机四驱时,保时捷仍在为 Macan 的金属漆收取 1.18 万元费用。

最后,电动化转型的 “战略滞后”保时捷的电动化进程充满矛盾。一方面,其纯电车型占比在 2025 年 Q1 提升至 25.9%,看似积极;另一方面,核心车型 Taycan 已上市五年未换代,续航和智能配置被中国品牌全面超越。更致命的是,保时捷在电动化领域的投入远不及本土品牌 ——2024 年研发费用仅占营收的 6.8%,而蔚来、小鹏的研发投入均超过 10%。这种 “技术挤牙膏” 的策略,让保时捷在智能电动车赛道逐渐沦为 “旁观者”。

研发中心能拯救保时捷吗?

面对危机,保时捷成立了上海研发中心,试图通过本土化研发扭转颓势。而根据相关内部人士透露:该研发中心的核心任务包括:智能座舱本土化,整合微信、支付宝等生态,开发方言识别和语音免唤醒功能;其次就是驾驶辅助升级,引入自动变道、自动泊车等L2+级功能;最后,数据安全合规;建设本土数据中心,确保用户数据不出境。

但这些措施能否奏效?答案或许藏在数据里:中国消费者对车机系统的需求排序中,“流畅度”和“生态整合”分列前两位,而保时捷的改进计划尚未触及底层架构。例如,Taycan的车机芯片仍采用老旧的英特尔A3960,而国产车型已普遍搭载高通骁龙8295。这种“硬件代差”不是简单的软件优化能弥补的。

更关键的是,用户对品牌的信任一旦流失,很难通过局部改进挽回。2025年Q1,保时捷在30万元以上豪华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已从18%萎缩至11%,被问界、小米等品牌蚕食。这表明,保时捷的困境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品牌与用户关系的断裂。

写在最后:上海研发中心的成立,是保时捷 “大象转身” 的起点,而非终点。中国市场需要的不是 “欧洲技术的搬运工”,而是 “价值共创的伙伴”。当保时捷学会用 “中国速度” 解决本土化痛点,用 “技术普惠” 重构豪华标准,才能真正走出 “销量焦虑” 的泥潭。否则,这座研发中心不过是保时捷在华战略失败的 “遮羞布”,而不是逆风翻盘的 “诺亚方舟”。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