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合资按下加速键

车厘子

395阅读

2小时前

导读
内容由DeepSeek-R1模型生成

合资车企在经历市场份额连续下滑后,终于按下加速键。以东风日产N7的“爆单”为起点,合资品牌在上海车展集体亮剑,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发起反击。面对国产品牌的崛起,合资车企正通过技术迭代、生态合作与本土化战略,力求夺回市场主导权。

合资,再次出现“爆单”现象。

从北京车展概念车,到广州车展实车亮相,再到4月27日上市,东风日产N7只用了一年。速度的不止“造车”时间,还有N7的订单量。

这台20万级定位,11.99起售价的电车,上市1小时累计订单10138台。上一次,合资电车出现“爆单”局面的还是3月份上市的广汽丰田铂智3X,同样采用Momenta智驾模型,同样1小时破1万台。并且,这两场把合资品质和价格体系打穿的发布会,没有致敬,没有问候,也没有大喊大叫,在平心静气中对国产品牌,尤其是最擅长拉踩的新势力们发起反击。

不止于东风日产、广汽丰田,在前不久开幕的2025上海车展上,德系、美系、日系集体亮剑,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发起战略反击,带来更具本地理解、更具前瞻布局的新打法。

虽然这两三个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密集报道合资车企试图回归,但这一次,曾经口口声声“慢就是稳”的合资车企们,是终于按下了加速键。

重压之下,必有勇夫

市场的毒打,是合资按下反击加速键的核心。

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曾靠学习、模仿得以“喘息”的自主品牌翻身把歌唱;反之主导中国汽车市场数十年的合资品牌,却逐渐落寞,市场份额如潮水般连连后退。

有数据显示,合资品牌中国市场乘用车年销量占有率,从2019年的60.8%,逐渐缩小至2024年的34.8%,相继失守关键的市场份额点,颓退之势非常明显。

俗话说,人不能一辈子喝凉水都塞牙,总会有触底反弹的时候,但是,合资品牌的颓势尚在延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月度信息会发布的一组数据,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128.2万辆,销量占有率高升至70.6%,所以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退到30%以下。

合资品牌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

“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是我强大。”同理,“毒打”之下,合资品牌迎难而上,反攻不再是小打小闹,它们以破釜沉舟之势,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就以东风日产N7为例,它用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扎实的产品力打破固有格局,11.99-14.99万元的定价堪称教科书级的市场切割,又继承了日产品牌在底盘调校、品控标准等方面的成熟体系,配备同价位很多国产车型,都不一定有得智能化配置,以破局者得姿态强势入场。

如此“勇”的打法,还不止东风日产一家,早已是合资车企的“共识”,虽然各家动作、反攻策略不同,但合资板块卷土重来的气势与硝烟已弥漫市场。

“反击风暴”进行时

所以,2025上海车展不再是国产新能源唱独角戏,而是一股“自主与合资”同台对擂、旗鼓相当的意味。

作为东道主之一的上汽通用,以“三天三夜”的特种兵方式举行三场发布会。别克一改“油改电”的疲态,发布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首秀插混MPV GL8陆尚,综合续航1420公里,起售价下探至24.39万元,并发布合资品牌首款立足中国市场、针对中国用户、由本土研发团队开发的整车架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和樊振东首次“牵手”的凯迪拉克,则推出“史上最快凯迪拉克”LYRIQ-V领衔的四款纯电“LOVE家族”加速智电转型。

在新能源领域稍显“寂寞”的马自达也拿出了EZ-60,电池与宁德时代合作,内饰采用4nm座舱芯片与裸眼3D HUD,中控配备26.45英寸5K视网膜超宽显示屏,全系标配L2级驾驶辅助系统,这些都展示了马自达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决心。

大众则推出“全家桶”,全球首秀的ID.ERA增程式SUV、ID.AURA纯电轿车、ID.EVO全尺寸SUV三款中国专属概念车,分别联合小鹏、地平线等本土企业开发智驾与座舱系统,计划三年内推出30款新能源车型,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了全新的电动平台,注重中方话语权,加强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和科技企业的合作。

奔驰全球首秀纯电长轴距CLA,搭载全新的MMA平台、全栈自研的MB.OS架构和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人机交互上使用豆包AI,以硬核技术配置与品牌战略联动,吹响对当前市场竞争格局的进攻号角。

当然,并非所有合资品牌都步调一致,奥迪就在上海车展亮相了被誉为“燃油绝唱”的奥迪A5L,这种摇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合资品牌的两难。

但总体而言,合资车企正在变得更加主动,尽管大象转身难,它们也都在守住堡垒,并发起大规模反攻,试图通过技术迭代、生态合作与产品矩阵重构夺回市场份额。

本土化,合资突围的关键

过去,标准往往由海外巨头制定,合资车企在中国的布局也是“制造在中国、销售在中国”。在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下,汽车市场的定义权已悄然转至中国汽车市场,中国已不再是外资品牌的海外市场,是第二本土市场,“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全球”已是合资、外资品牌的战略逻辑,加速本土化研究,和本土化生产成为它们当下的首要课题。

BBA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与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如宝马与阿里、华为的合作,奔驰使用豆包AI,奥迪与华为合作等,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开发出更符合中国市场的技术和产品。

日系的丰田、本田、日产等也纷纷将产品研发的决定权移交中国,加强本地化研发,如丰田的铂智7、本田的“烨GT”概念车、日产的N7等都是本土化研发的成果。

此外,本田的”本土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与Momenta共同研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与宁德时代共同推进开发本田首个磷酸铁锂电池和CTB电池一体化技术,并将从基于云驰架构打造的第三款车型开始搭载;

丰田则在上海市金山区建厂,投资146亿元,规划年产能10万辆,预计2027年投产,用于打造高端电动车品牌雷克萨斯;日产还依托于郑州日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配合本土供应链向全球发售,这是日产汽车首款在中国设计、研发和生产的全球皮卡车型。

不过,虽然合资品牌在本土化方面加大了投入,但要将先进的技术与自身原有的优势相结合,并实现完美融合并非易事。

并且,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有众多传统自主品牌的强势竞争,还有新势力的不断涌入,“内卷”压力与用户心智的占领,仍将长期考验合资阵营的战略定力与执行力。

唯有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合资品牌方能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终极赛道中赢得“一席之地”。

写在最后

我们在合资品牌身上感到寒意的同时,也真真实实看到了它们“逆天改命”的可能性,等它们经过体系革命、流程再造等必不可少的流程之后,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日产N7的“爆单”只是个开始。

自主与合资的竞争,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与时俱进,共同竞争。中国汽车产业也已经过了“学生交作业”的阶段,开始“出考题”,在此之下,合资车企们“已醒”,并正以最大的决心和最快的速度,追回以往的荣光,与自主品牌一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