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4 月 15 日,小米汽车官方网站及 App 订购页面出现了一个悄然却引发广泛关注的变动:SU7 车型订购页面中的智能驾驶功能命名被统一调整,“智驾” 一词全面更名为 “辅助驾驶”。这一名称的变更看似只是简单的措辞调整,背后却蕴含着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原因。
小米官方客服针对此次更名给出的回应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从表面上看,这一解释似乎合情合理。毕竟,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中,国家对于规范行业宣传、保障消费者权益及道路交通安全愈发重视。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简单,仅仅是响应号召这般纯粹呢?在小米之后,包括小鹏在内的多家造车新势力也纷纷跟进,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在笔者看来,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背后必然有着更为深层次的逻辑。
规避潜在法律风险的考量
在 2025 年 4 月底,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通过官方公众号 “交通言究社” 发布了极具警示性的文章。文中明确指出,当前国内量产汽车绝大多数仅支持 2 级辅助驾驶(L2),这与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L3 及以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更为关键的是,若车企存在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功能,或者因误导导致驾驶人滥用相关功能进而引发重大事故,相关责任人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最高可被判处 2 年有期徒刑,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面临最高死刑的惩处。
回顾小米汽车的发展历程,其创始人雷军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功能的描述,确实存在夸大之嫌。雷军曾坦言,在智能驾驶领域,小米虽然入局最晚,但团队十分努力,在过去一年里,从高速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即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到城区 NOA,再到无图 NOA,直至端到端大模型、车位到车位,包括 VLM(视觉语言模型),都已全量推送,甚至称任何一辆小米汽车现在用的都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然而,根据行业内的普遍认知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目前国内大部分在售车型,包括小米 SU7,实际上仍然停留在 L2 级别,距离实现真正的 L3 级自动驾驶能力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 - 2021)的标准,0 - 2 级属于辅助驾驶范畴,在此阶段,驾驶人为责任主体;而 3 - 5 级才被定义为自动驾驶,系统承担主要责任。倘若车企将 L2 级辅助驾驶夸大为 “自动驾驶” 进行宣传,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广告法》中不得虚假宣传的规定,可能面临广告费 5 - 10 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吊销营业执照;若因这种虚假宣传进一步引发了伤亡事故,责任人还将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 2 年有期徒刑。由此可见,小米汽车此次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因之前模糊或夸大的宣传,而在未来可能面临的一系列严重法律风险。
安全隐患层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汽车行业内持续且过度地宣传自动驾驶功能,已经在消费者群体中产生了一种危险的认知偏差,导致消费者对这一功能过度依赖。一方面,研发者在不断地提醒用户,即使车辆配备了智能驾驶功能,在驾驶过程中也必须时刻保持专注,双手不能脱离方向盘,要随时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但另一方面,各大车企又在不遗余力地大肆炫耀自家的智驾技术多么先进,车辆的识别能力多么强大,能够应对多么复杂的路况。这种自相矛盾的宣传方式,最终在现实中引发了数不胜数的安全事故。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涉及智能驾驶功能的事故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司机在开启所谓 “智驾” 功能后分心驾驶所导致的。在日常道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驾驶员在开启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后,便放松了对驾驶的警惕,有的甚至一边开着车,一边悠然自得地看手机。
这种行为无疑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置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对于车企而言,过度夸大宣传智能驾驶功能,实际上是在为交通安全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一旦发生严重事故,不仅会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车企自身也将面临沉重的舆论压力、法律责任以及品牌声誉的严重受损。小米汽车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严峻问题,通过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试图向消费者更加清晰明确地传达该功能的真实属性和边界,减少因消费者误解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小米这次真的为用户负责?
从小米官方给出的 “响应国家号召” 以及 “为用户负责” 的解释来看,虽然不能完全否定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但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此次更名背后更多的是为了规避法律问题,而非仅仅单纯地出于对用户负责的考量。
不可否认,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该功能并非等同于自动驾驶,有助于减少消费者因误解而产生的错误操作,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对用户安全有着积极意义。然而,如果小米汽车真的是将用户负责放在首位,那么在前期的宣传推广过程中,就应该更加严谨、准确地界定智能驾驶功能的边界,而不是让创始人在公开场合多次使用容易误导消费者的 “自动驾驶” 表述。
此外,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一旦因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功能引发法律纠纷或重大安全事故,小米汽车将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法律制裁以及品牌形象的崩塌,这对于一家致力于在汽车市场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相比之下,通过及时更名,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对产品宣传和市场推广产生一定影响,但却能够有效地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巨大法律风险,从长远来看,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商业利益。
小米汽车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 这一事件,并非如官方所宣称的那般简单。其背后更多的是在当前法律法规日益严格、安全问题愈发凸显的背景下,为了规避潜在法律风险而做出的无奈之举。这一事件也为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智能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下,车企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和谨慎,尊重科学、尊重法律、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