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初被曝光小米SU7高速爆燃至伤亡后,小米汽车又以“锁马力”、“中国汽车质量排名倒一”等热点事件就天天霸榜,热度只增不减。
而当下,一边是300多名车主高举“退车”大旗,另一边是雷军发文感叹“创业最艰难的时刻”,这场因4.2万元碳纤维机盖引发的风波,表面看是产品功能与宣传不符的纠纷,实际可能又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具体你们能读懂几层意思?
本文以多种不同视角,以及律师解读来带你好好分析一下。
-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自五月初“挖孔”版陆续开始交付,网友们就陆续发现,小米 SU7 Ultra 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好似装饰件?
这一价值 4.2 万元的选装件,在宣传中被赋予 “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双风道高效导流” 等技术光环,甚至雷军本人在直播中强调 “内部结构也改了”。
当然,没人会觉得赛道上的SU7用工用料和量产一样,但至少,我们都觉得赛道上的一些数据和技术在成本接受范围内能应用在量产车上,比如一些设计上的东西。
但现在展现出来的是,车主实测发现风道无法有效导流,第三方拆解显示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差别并不是很大,仅减重 1.3 公斤。
其实只要是同样的设计,你用料上缩点水完全可以接受,但现在看着,好像是很难兼容的两套东西,两边的研发团队完全没有交流,赛道车的技术也很难应用在量产车上。
这种宣传与实物的巨大落差,触发了数百名车主的集体维权。
要知道,如今造假成本很低,成十上百位“手握订单截图”的“准车主”,在一个3分钟的视频,对前机盖事件表示要求退车。
对于ultra退订潮,在视频下方网友是这样评价的:怀疑是友商之间的不良竞争、是假订单假车主、有组织有纪律的黄牛群。
换一个角度来看,从吃瓜群众和车主角度分析,是否动到了自己的“利益蛋糕”,所表现出来得反应自然是不一样,网友的评价多半也是吃瓜,不嫌事大。
当然,不管是不是造谣,要不要跑断腿什么的,事件的根本缘由还是ulrta前机盖的性能与之对应的价格难以服众,根据某帝官方所资讯的律师,其实大家可能发现更多。
- 律师解读:前舱盖是“虚假宣传”吗?
根据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貌文的描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2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经营者在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规格等信息,或者是商品本身服务有关的一些许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就构成虚假宣传。而本案中,小米SU7 Ultra的机盖结构、保留风道等等实际情况与宣传存在很大出入的,确实构成了一个虚假宣传。”
的确,真正的功能性风道需与散热系统形成闭环并经风洞验证,而小米的设计显然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这种 “概念先行” 的策略,在手机行业或许可行,但在涉及安全与性能的汽车领域,却可能成为信任崩塌的导火索。
那么对于碳纤维前舱盖的设计定位,究竟该好看优先还是功能宣传?
目前用户反馈多为质疑不满。律师表示,若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甚至导致重大安全隐患,依据消费法第52条,消费者可要求修理、更换、退货、赔偿等。
此次事件暴露车企宣传与量产矛盾,折射消费者与品牌信任博弈,削弱消费者对小米技术信任,影响高端形象,透支品牌价值,被对手转化为舆论武器,甚至演变为品牌危机。
对于以营销打出一片天的小米来说,品牌信任修复成本通常是营销投入的3-5倍,这对处于聚光灯下的小米汽车尤为致命。
在智能汽车下半场,小米汽车是时候需重新审视营销边界了。
- 电动EV:
当你们觉得合资车割韭菜卖得贵,是智商税的时候,雷军已经用4.2万卖你们一个碳纤维机盖了,哥们只能说,回旋镖最终肯定要回来的,就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小米SU7虽借高性能标签冲击高端市场,但用户对机盖结构与导流风道的质疑,已引发对其技术真实性的信任危机,打着最速四门车、与赛道同款动力总成等抬头的赛车,其实只是为了宣传量产车,说白了,我们以为小米要搞技术了,结果它搞技术是假,营销是真。
小米这品牌,雷总不夸大下宣传,不把故事讲得天花乱坠,是卖不出溢价的。你看oppo vivo在这两年在互联网上几乎没有声音,人家研发比你多,24年销量比你高。
这种“概念先行”的营销风气,是时候该整顿一下了,你怎么看呢?